第三章 张辅智斗李矩 (第2/3页)
以此为突破口,大做文章了。”
王毗听了个半懂:“扰乱人心……”
张辅也不过多解释,而他接下来的行动,却更加匪夷所思。
等麾下的三万大军齐聚以后,张辅并没有按照正常的路线,即直接沿洛水东行至风陵渡,而是换了一条路线。他先东进至蒲坂渡西岸,故意沿大河而南下,军中旗鼓的数量,俨然超过了寻常规典的三倍。大河对岸的百姓们一听行军鼓声,只觉如雷声阵阵,沸河动地,又远望幡旗如云,甲光曜日,无不震怖不已,议论纷纷。
而在行军路上,张辅又拿出一张地图,给诸将布置任务说:“你们要按照我的计划扎营,不要嫌麻烦!”
众将一看,张辅这是打算沿河扎营二十余里,从蒲坂渡一直绵延到风陵渡,其规模几乎可以容纳十万人了。以眼下冯翊军的军队数量,根本用不上这样规模的营垒啊?
而张辅随即笑道:“我军只是先锋,这是给张元帅大军备下的,他们马上就要回师关中了。怎么?你们不修?”
一听说是要给张方修营,众将哪里还敢推辞,立马连连应允。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士气大振,既然连张方都要回来了,区区河东一郡,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
与此同时,张辅又派人大量搜罗船只,用半是买卖半是征辟的方式,几乎将冯翊与弘农的船只搜罗一空,浩浩荡荡数百只停在风陵渡的西岸上,好似落叶般连成一片,煞是壮观。
而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几乎大河东西的所有人都知道了:出征洛阳的张方大军即将回援,且要与张辅一道进攻河东。这顿时闹得河东上下人人自危,到了现在,谁不知道张方的威名?要是让他出兵进攻河东,这还得了?恐怕顿时是哀鸿遍野,河东军这该怎么抵御呢?
一片纷扰之中,河东军也在风陵渡口东岸扎营,与冯翊军隔河相对。而光看两岸的营寨规模对比便知道,两边的兵力悬殊极大,李矩虽然稍稍稳定了军中人心,但是士气的低靡是无可挽回的。
直至此时,王毗才算明白张辅的心意,他兴奋地向张辅询问道:“张府君是在效仿董卓之故事吧!不过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董卓更为高明,李世回恐怕已然睡不着觉,该想着怎么投降了。”
所谓董卓故智,是指汉末时董卓篡权的故事。当时袁绍、袁术率党人诛杀十常侍,一时风头无两,袁家几乎主掌了朝政。谁知董卓半路杀出,他运用妙计,白日率军入营,晚上率军出营,如此循环往复,吓得二袁以为他有百万援军,于是连忙逃出洛阳,将这辅政之位拱手相送。
而张辅如今使用的这套计谋,可谓是更加复杂,连许多自己人都被骗了,又何况是河东军呢?在王毗想来,要不了多久,恐怕李矩就要主动请降了。
不意张辅竟摇头否决道:“唉,你想错了,这哪里骗得了李世回?他提防了这么久,冯翊想必多是探子,怎会不知我军的虚实?指望他投降,绝无可能。”
“那……”王毗又是一阵茫然,他没想到自己又猜错了张辅的用意。
张辅此时也不再卖关子,他用羽扇遥指东北处,笑着解释道:“我吓的不是李矩,而是这些河东的士族啊!”
“我已经派了使者,从蒲坂渡趁夜过河,去联系河东的那些名门豪族。只要他们愿意改投我军,让河东后院起火,就饶他们一命。无论李矩有何才能,如何能斗得过人心?”
王毗听罢,抚额恍然大悟,连说妙哉,心悦诚服地称赞张辅道:“张府君之智谋,实在不下于李长史啊!”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果如张辅所料,他率众在风陵渡岿然不动,可在短短五六日时间内,河东的邓氏、裴氏、卫氏、杜氏等高门,皆纷纷投来密信,向张辅投诚。到他入驻风陵渡的第七日,就连蒲坂县的县令羊镡,都承受不住压力,向张辅遣使输诚。
张辅当即与这些人约定说:“三日之后,我率军渡河,大家一同在蒲坂举事,败李矩易如反掌!诸位务必占据要道,断去李矩的退路,到时候,谁能献出李矩首级者,算此战的首功!”
布置完毕后,张辅颇感得意。他自认为自己这一连串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