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晋庭汉裔 > 第四章 安乐公再过轵关

第四章 安乐公再过轵关

    第四章 安乐公再过轵关 (第2/3页)

已经和两年前刘羡谋取河东的形势不同。刘羡说服李矩为河东太守时,朝廷的辅政还是齐王司马冏,当时和河间王闹得剑拔弩张,随时可能爆发一场东西大战。故而刘羡准备借齐王司马冏的威名,以河东为立足点,逐渐拿下关中。

    可现在,关东的势力分裂为数块,远在许昌的祖逖力所不及,邺城的司马颖不可能帮助自己,并州刺史司马腾,又是东海王司马越的亲弟弟。而自己要对抗的河间王,也随着洛阳之役的胜利,进一步稳固了对关中的统治。四面包围下,河东几乎成为了一座孤岛,战略态势极其恶劣。

    因此,刘羡必须要改善自己的处境,若还是按照原定的策略行事,结果恐怕是自讨苦吃。

    事实上,也不只是刘羡看出了这一点。随刘羡离开洛阳后,大部分的幕僚都知道,自己的命运已与刘羡绑定在一起,休戚与共。因此,在这一路上,他们也在思考接下来何去何从。

    抵达东垣的当晚,就分别有三人来向刘羡献策。

    第一个来的是傅畅,他作为刘羡的堂妹夫,没有什么局促,入席后就和他议论说:

    “大人,此前河间王与成都王联盟入洛,现在河间王独得实利,成都王必然不服。我们不妨派人去联络成都王,挑拨两人的关系,假意奉他为主。只要能得到成都王的支援,我们就能免除在河东的后顾之忧,到时候我为您联络关中士族,要击败河间王,岂不是手到擒来?”

    第二个来的则是郗鉴,他先是和刘羡剖明了一番心迹,然后才和刘羡分析道:

    “朝廷既然任命明公为车骑将军,都督凉、秦二州,那就应该按照朝廷旨意,正大光明地过去。毕竟如今凉州的张使君、秦州的皇甫使君,都算是忠臣,明公以此为根基,可割据陇右河西,先内修政理,再外结西戎。而像河间王这种无道之辈,不得民心,时间一长,必生内乱。到是时,明公居高临下,以顺伐逆,谁人可挡?”

    最后的来人是何攀,这位老人的言语非常简练,也没有过多地谈论前因后果,只是道:

    “听说李雄在蜀中成了气候,再过几年,他全据蜀地,进军汉中,故土就非主公所有了!主公到底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哪里人啊!”

    三个人,竟然提出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建议,同时也代表着三个截然不同的战略方向。不仅刘羡感到荒诞,就连幕后收拾衣物的曹尚柔,也颇感啼笑皆非。

    等刘羡将何攀送走以后,再回到屋内,阿萝便问他:“怎么来了三个人,你却没有一个准话,将来到底是个什么打算?”

    此时天色已晚,刘羡脱鞋上了床榻,斜躺着说道:“世道是北地高门出身,顾念家乡,所以想我早些平定关中;道徽为人清正,喜欢堂皇大道,所以希望我去关陇,事事伸张朝廷的大义;何公的想法就更简单了,他年老体衰,大概是看不见天下一统了,所以希望我早日复国。”

    阿萝随之上榻,久违地靠在丈夫怀中后,好奇地询问道:“那你到底觉得谁说得有道理呢?”

    “都有道理,也都没有道理。”刘羡抚摸着妻子平滑的背,感慨道:“凡事不能贸然下定论,这就好比人更换衣物,各人自有各人的冷暖,不能概而论之。”

    “现在天下的形势晦暗不明,我需要先摸清各方的态度,才能做最终的决策。”

    就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凉州刺史张轨,应该都对司马颙的统治感到不满。但万事无绝对,不满不等同于愿为推翻司马颙出力。他们愿意为反河间王做到何等地步,刘羡不清楚;他们有多少实力,刘羡也不清楚;甚至就连自己在河东有多少实力,他也不清楚;更别说还要考虑到拓跋鲜卑、杨茂搜、李雄等势力的态度了。

    因此,哪怕刘羡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也没有表露出来。他打算在见过李矩,对关中情况有了个基本的了解以后,再对众人公布。

    次日一早,刘羡等人告别孙熹,踏上了入关的最后一段旅途。

    到了这时候,阴雨总算有所停顿了,道路渐渐平坦,沿路的积雪也已消融殆尽。但见天高云淡,山谷中流水潺潺,四周青山环抱,万物复苏,清风中带来各种山花的香味,令人陶醉不已,如荡漾在仙境一般。行至山高处,还能听到一阵隐隐约约的萧鼓之声,绵延不绝于耳,就好像是上天中的天人在与之低语。

    终于,三日之后的一天清晨,他们翻越一道山埂,然后眼前忽然开阔:在一片金黄色喜悦的光芒下,脚下出现了一片清晰可见的绿色原野。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