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大项目 (第2/3页)
陷进不太可能,毕竟双方的等级差距巨大,只是单纯的好奇。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确实动心过,我算过一笔粗略的账。哈同当年购入这幅地皮,仅花了14万两白银,而如今这款地皮翻了十倍以上。倘若能将年租金谈到15~18万大洋一年,按季交租;再修建一座8层高的百货大楼,租金则可以收入在30万大洋,扣除地捐,一年也能获利5~10万大洋。”
程子康一听,连忙问道:“建筑资金预计要投资多少?”
陈光良说道:“45万以上,不过现在租房都需要顶手费,仅第一年的顶手费,就可以收到20~25万大洋。说到底,投资方最大的风险就是地租和地捐。”
这款地皮的租金,远远高于建筑费,毕竟南鲸路的地价一幕就是20~30万大洋。哈同的这幅地皮,价值在150~200万左右,每年租金不太可能低于15万的。
程子康很快冷静下来,说道:“确实很不错,但这种生意建筑工期起码得两年多时间,产生的租金就高达40万左右,成本也是大增。”
陈光良说道:“这是自然,风险是有的,毕竟租金太高,一旦这中间租赁不畅,贵行可能就会损失不菲。另外,金城银行毕竟不是百货领域的行家,像先施、永安的优势是很多的;所以要想保证租金的稳定,一定要布局好每层楼的格局,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程子康见陈光良做了很多功课,马上请教道:“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陈光良回道:“我取名为‘购物中心’模式,和传统的百货模式不同,购物中心的模式是‘招租’而非‘自己经营’,毕竟地产商不熟悉百货零售,但如果把最优秀的零售商招揽这个商场,地产商只要把握好质量,便可以形成一个购物中心。还有,购物中心讲究的是——自助式购物,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也多了几分逛街的意义。”
程子康听得云里雾里,随即说道:“是不是光良你已经有很好的规划方案,只是苦于资金和风险的压力,才把这个想法告知我?”
陈光良坦然的点点头,说道:“不仅告诉你,我还希望由长江地产作为顾问,收你们一笔顾问费。前面的算是送你们的,关于大楼的格局布置、购物中心的创意,才是真正让这座大厦能保持稳定租金的重要因素。”
他计算过,如果今年谈妥,明年动工的话,能赶在‘淞沪战争’前开业。这样一来,吸引第一批租赁客户不是问题。
而且,他也想长江地产提前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积累一定的经验和人才。
但是,他又不敢冒险,自己不敢赌这一把。
更何况,哈同可不一定信任他,不见得租给他一个‘投机者’。
此时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唱道:“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
南鲸路上的这块地皮,哈同早年购下时,仅花了14万余两白银。但上海滩家喻户晓,要从哈同手里挖出一块肉来,等于虎口拔牙。
程子康闻言后,当即果断的说道:“好,我先安排人调查和分析这个项目,再由我们总部定夺投资与否。如果此事可行,一定邀请你们长江地产作为顾问,给你们该得的那一笔顾问费。”
他此时正是雄心壮志,这个项目又如此不错,自然很是高兴去投资。
“好”
陈光良也想借助程子康和金城银行的势,不仅赚一点顾问费,也踏入高端地产的领域,甚至加深和金城银行的合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