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20章 精明的哈同

第120章 精明的哈同

    第120章 精明的哈同 (第2/3页)

    看程子康的样子,租金17万他就会完全答应哈同的条件,甚至18万他最后也会答应。

    回去的途中,程子康询问道:“光良,你觉得怎么样?”

    陈光良当即说道:“可以的,不宜拖长时间,第一是明年行情会更好,哈同说不定会变卦;第二是我们也要抓紧设计建筑,争取在这一波行情中推出。”

    程子康抓着关键点,问道:“这一波行情,莫非你还认为这地产不会一直上涨?”

    陈光良摇摇头,说道:“谁知道了,反正这两三年总会涨的。对了,程经理,我想向你们大陆银行贷款10万大洋,抵押物就用长江地产第三个项目的未来收益,以及我打算用这笔资金购入地皮,亦可以作为抵押物。”

    只要能赚到钱,自然是尽最大努力借钱。

    而能借到钱的最大要求,那就是信誉,正好陈光良和长江地产就有信誉。

    他这借钱都不算夸张,后世有华资地产商孙春生采取‘连环借’的方式,在短短七八年间,资产便从几万大洋翻至四百万大洋;当然他也不是常胜将军,“一二八”和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席卷至华夏)令房地产暴跌,锦兴公司破产。

    陈光良的优势便在于,他可以选择在1931年抛售掉物业和地皮的资产。

    闻言,程子康说道:“光良,你只买地皮,不进行开发,这可不是长久之计。现在你本来就是一名优秀的地产商,何不加以利用手中的地皮,开发出一幢幢楼,不管是出租,还是售出,总比你单炒地皮的好!当然,十万大洋的借款没有问题,你和长江地产公司的信誉在这里。”

    此言一出,陈光良是听进去了,他发现似乎真的没有考虑利用自己的优势——坐拥一家优秀的地产企业。

    就以‘幸福家园’为例,当初地价也就值5~6万大洋(当然业主未必肯卖),建筑费18万,地捐2万,总计成本也就25万的样子,但他的总售价却高达55万大洋。

    哪怕到1930~1931年,地皮价格涨到1万2每亩(愚园路中段的优质地皮),地皮总价算18万大洋;建筑费和地捐不会上涨(甚至进口材料还会下跌,受全球经济萎靡的影响),总成本也就是38万。

    但那个时候,一幢楼售价1.5万大洋都不是问题,总值能涨70万。

    想到这些,陈光良发觉——如果他将‘售期房(售楼花)’、‘分期付款’的方式,引进沪市,那么他旗下的那么多土地,岂不是足以让他的利润大增?

    售期房,可以让他不需要拿钱出来做建筑费,经济压力大减。

    只要在1932年前,将这些房子(按幢卖)售出,那自然利润滚滚而来。

    想到此处,陈光良眼睛明亮的对程子康说道:“程经理说的有道理,我后续会考虑的。”

    先将十万借贷下来,再投入到地皮当中去。

    后年,再考虑‘售楼花’、‘分期付(2~3年期)’推出,毕竟要到市场最火热的时候干。

    后世在1930年,沪市建筑资金高达9000多两大洋,到了1931年,建筑资金则猛增1.8亿大洋,可见这时期的地产火热。其中,仅百老汇大厦就投资500万资金作为建筑资金,成为沪市最高最庞大的建筑单体。

    长江地产搬迁至靖安寺路(南鲸西路)的写字楼里,面积约800平方尺,一年租金1000大洋。同时,长江地产也安装了电话。

    至此,长江地产的员工也达到八人,基本都是有一定文化和专业技术的‘白领’。

    “老板,预算和设计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