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突发事件 (求月票) (第1/3页)
长江车行顺利赎回交通科的所有股权,算是正式结束合作。
当然由于李超的关系,长江车行还是有关系在的,毕竟李超已经是副科长,深得上司的信任。
目前的长江车行,陈光良的权益大概占70%,剩下的则是自家员工(包括李超)和人力车夫持股;除此之外,也就高探长还持股10辆黄包车的权益,每月享受250大洋的分红。
其中人力车夫大概是近1200名车夫持股,足足八成人力车夫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
而自家员工持股方面,最近半年时间增加了不少,主要是利用投资野鸡车、大照会的组合,来提高大家的收入。
“老板”
何向东和梁孟起联袂来到陈光良的办公室。
“老板,出租车业务那边现在主要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五台旧出租车的毛病较多,修车成本高不说,还影响客人的体验感;第二,我们的车不够用了,有时候调度时无车,这样也影响客人的体验感。”梁孟起汇报道。
陈光良闻言后,说道:“你们有什么想法或对策?”
他现在不能再注资进去,毕竟他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说白了,出租车事业的回报率,和黄包车业务区别不大,新车都是2~3年回本,旧车可能1年内回本。
他之所以进入这一行,是看重未来的机会,以及让黄包车行生意能得到延伸。
梁孟起说道:“增加三部新车,我们已经有首付款,这样一来就迎刃而解。”
这样一来,相当于五部新车和五部旧车,已经算是一家中等的出租车行了。很多出租车行,都在十辆车以下,甚至五辆车以下,照样经营着绘声绘色。
陈光良稍作思考,就说道:“可行,增加三辆车,明年就好经营不少,晚点我们去中央车行谈谈!”
“好的”
何向东也趁机说道:“其实,比起外商的云飞、泰来公司,我们华资出租车企业的成本也高,主要体现在汽油我们购买的价格比他们高,维修费和零部件也比他们要贵。经营出租车企业,还是要比经营黄包车行难的多。”
陈光良则自信道:“凡事都不能看眼前,二三十年前,黄包车行也不是外资垄断么,后来还不是被我们华资赶走。同理,出租车行业也有可能在三十年代迎来变革,所以我们信心还是要有的。”
“老板说的是,信心很重要!”
在一战前,经营黄包车行的基本都是洋人。
一战来临,很多车行老板就把生意转给华人,再加上华人也在这个行业攻城略地,到了二十年代就基本都是华人在经营黄包车行了。
在陈光良看来,出租车行业的‘汽油’是硬伤,其它应该都还好,如果全部购入新车的话。
有‘不足’的地方,自然也有‘优势’的地方,总归是在华人的地盘,华人企业经营也有一些本地优势。
当然。
明年底就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届时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一定会降低价格,那个时候才是最好的扩张机会;更不要说,陈光良记得一件事,那就是白银兑美元的汇率,要从100两白银(非大洋)兑45.5美元,跌至100两白银兑24美金的样子。
若是一年后,能好好规划一下,长江出租车可以迎来一个大发展,并一举成为沪市最大的出租车行之一。
何向东、梁孟起待了一会,和老板沟通一些意见后,便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