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报业巨头 (第1/3页)
长江地产忙着扩张,陈光良旗下的‘维他奶’也迎来正式的发展。
‘维他奶’的厂房正式建成,陈光良带领一众职员参加了竣工仪式,对外‘维他奶’还处于秘密研发阶段。
维他奶的工厂,位于愚园路1082弄,也就是愚园路西段,占地面积为5亩(一亩666平米),建筑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
按照这个规模,实际上相当于很多占地十亩的工厂,对于生产‘豆奶’来说,基本上非常宽敞了。
“设备都什么时候能到?”
听到老板的问话,吴广亮随即回道:“应该还有一个月时间,就能全部到上海了。”
陈光良思考起来!
目前,豆奶的工艺、生产线的设计规划,他们都已经搞出来了。
设备到了沪市后,先要进行安装和调试,接下来才是正式开始生产。
预计5月份,就可以推出产品了!
“嗯,接下来我会组建各部门,你继续带领人研发豆奶产品,精益求精!”
“好的”
吴广亮等人只是技术人员,对于这款饮品的推广,可谓毫无经验。
好在陈光良很有把握,毕竟现代人的营销理念,还是领先这个时代不少的。
不仅仅如此,维他奶也算资金雄厚,陈光良前后总计投资在10万大洋,可谓十足的‘大手笔’。其中地皮费算两万大洋、工厂建筑费算三万大洋,剩余的五万资金全部是找银行借贷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设备、提升技术、高温消毒、灌装保存、营销推广等环节。
资金肯定足以,就算第一年在推广中盈利不佳,现有的资金也能支撑下去。
走进‘维他奶’的工厂,二层被分割成‘行政区’、‘高温消毒区(巴氏杀菌)’‘灌装区’,一层则是仓库、浸泡、磨浆、过虑、调配等步骤。
那么接下来,怕是得大肆招募一番,毕竟现在一共才六名职员,而且都是以技术为主的人才。
2月底,《东方日报》已经创刊足足一个月时间出头,销量已经稳定在27000份。
这个时候,所产生舆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爆发在1月份的《申报》总经理收购《新闻报》65%股权。
在1月份时,史量才暗购《新闻报》1300股,结果爆发巨大的舆论。
目前全国虽然有1600多种报纸,但销量最高的只有《新闻报》和《申报》,两家都在15万份的样子。
而排名第三的《时事新报》,销量仅三万出头。
而民国政府的党报《民国日报》,还比不过《时事新报》,销量不到三万份。
与此同时,沪市的报纸份数虽然少,但却占全国销量很大的占比,而沪市又基本形成《新闻报》和《申报》的垄断地位。
所以在一月份,史量才收购《新闻报》过半股权后,不仅国民政府扬言要查封《申报》并称史量才为反~动势力;就是上海的各大商会,都纷纷进行反对,各大报纸也纷纷抵触。
《大公报》对于史量才“报界托拉斯”的举动,列举出其欲控制信源和舆论的三步计划:“(一)已组织范围内各报联合办事处,筹画全同发展,提高广告费,并办联合采访;(二)设大通信社统一宣传;(三)于不在范围内之报纸,先以廉价招揽其拍发专电事务,使外埠报纸消息亦归其操纵。”
在《大公报》看来,史量才“有三个月改组新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