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上市前夕 (第1/3页)
在4月份,陈光良将车行业务的4万大洋贷款及5000利息,尽数偿还清,手中还剩下几千大洋的零花钱。
至此,他贷款还剩下:
一、购入地皮的贷款50万大洋;
二、维他奶的贷款5万大洋;
三、同昌车行贷款的3.5万大洋(部分权益承担的债务)。
这三笔贷款,后续相应的业务赚了钱,自然偿还是毫无问题的。
而长江车行现在可是‘无抵押’状态,所以陈光良若是拿去抵押20万大洋,自然也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一张‘大照会’的价格已经飙升至700大洋,长江车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30万大洋,陈光良的权益至少是20多万。
另外,长江地产的账上,还有差不多6万大洋(第三个地产项目的建筑利润,及后续顾问费),后续平均每年有12000的租金收益。
所以陈光良接下来的想法是,将‘长江车行(含长江出租车)’作为抵押,再贷款二十万大洋,用于购买地皮。
当然,他并不是非要将‘风险扩大至极致’,而是这一次的贷款,他有自己的小九九。
这天。
在‘宁波帮’老好人方椒伯的牵线下,陈光良来到‘源通海官银号’见严智多。
严智多的父亲严子均,是鼎鼎大名的实业家(还健在,今年57岁);而严智多作为严子均的长子,自然是继承了祖业。
严家经营的钱庄包括源丰润银号、源吉钱庄和德源钱庄,此外,严家还承办了源通海官银号,并且拥有上海城隍庙的物华楼金店和南京路的老九章绸庄等产业,家产在千万以上。
“智多,这位是陈光良,你应该听过,《东方日报》和《长江地产》的老板,旗下还有一家车行。”双方一见面,方椒伯就热情的介绍起来。
严智多今年也才三十七岁,长着端正的脸庞,很是沉稳。
在听闻方椒伯的介绍后,表情舒展,和气的说道:“原来是我们宁波的新晋风云人物,最近我有经常听到。”
最近的陈光良,确实闹出很大的动静,主要就是《东方日报》的事情。
去年的长江地产,影响最多也就是在地产界,而且也不算特别大。
“严先生过奖了,我不过是小打小闹,倒是闹出一些笑话!”
“可不敢有人笑话你.两位请坐!”
随后,三人在源通海官银号的会客厅坐下。
所谓的‘银号’,其实就和银行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西方传入的现代模式。
严家掌管那么多‘银号’和‘钱庄’,自然是主营金融产业。
不过随着银行业的兴起,以及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一些金融措施,这些钱庄和银号再也很难生存下去。
坐下来后,方椒伯开口说道:“这次光良拜托我引荐宁波严氏,是为借款一事!”
随后。
陈光良主动说道:“是的,我打算向贵银号和钱庄贷款,不知道是否可行?”
贷款是假,先拜访一下‘未来岳父’是真,主要是留下一些好印象。
严智多没有多想,当即说道:“陈老板打算借多少,用什么抵押?”
陈光良随即说道:“贷款20万大洋,抵押物是一家车行,这家车行的情况是当然,我旗下的《东方日报》股份也可以作为抵押,如果车行资产不够的话!”
方椒伯吓了一跳,这个年轻人还真是狠啊,把钱用到了极致。
严智多也吓一跳,这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大洋的贷款,也是算多了。
他们是银号,实力没有银行雄厚。
“我有些好奇,陈先生贷款的资金去做什么?”
陈光良随即说道:“打算购入地皮”
严智多说道:“原来是炒地皮啊,最近一年多,沪市的地皮确实涨得很快,有不少人都在说——今天买进,明天就有钱赚。”
现在的地皮,已经是完全暴涨中!
陈光良笑道:“我不是炒地皮,而是开发地产,全部建成楼房,并出售掉。”
方椒伯在一旁,有些为‘小友’担心道:“我记着光良你是愚园路的地皮大王,那些地皮还没有开发房屋,现在又贷款购入大量的地皮,后续资金如何解决?”
严智多也表情凝重的看着陈光良,毕竟这事他要预估风险。
想到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长江地产就要大批量推出‘分层和分期’房屋,陈光良也就大方的说道:“不瞒两位,长江地产可以将房子分层卖出去,而且还能先收钱,再建屋!所以我们只要有地皮,就不缺没人给我们钱!”
“房子怎么能分层卖?”两人异口同声的问道。
陈光良笑道:“自然是已经有把握的事情,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