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最大的项目 (第3/3页)
3300平方米,包含大小客厅和20多个房间,于1928年建成。
众人在大华饭店的会议室,进行了会谈,陈光良身边也只带了一个属下郭德明。
陈光良直接开价道:“对于这幅地皮,我们长江地产很感兴趣,就是不知道整个项目什么时候能交割。”
这个很重要,因为交割时间太晚,他可能来不及进行‘分层分期销售’。
陈光良的想法中‘9.18’事件前,他要清空沪市的地产项目,不然等到‘1.28’事件来临时,可能就来不及。
当然租界的地皮和物业,到1937年前夕,应该还有一波高峰,有机会出售。
伊利·嘉道理看着年轻的陈光良,如果不是小亨弗里斯担保,他都怀疑是否有实力吃下。
既然有人担保,他也不再废话的说道:“11月份之前,可以完成交割。但如果你和那个孙的价格谁出的高,我们就卖给谁,另外谈成后,需要缴纳一笔挞定(定金)。”
其他三名股东也纷纷露出饶有兴趣的表情,毕竟现在两个华资地产大亨抢夺这幅地皮,于他们有利。
陈光良随后说道:“235万两白银,这是我的价格,并且我能在一周时间,给你们下挞定。”
他觉得孙春生购买这幅地皮,不太可能是自己开发,因为他记得前世的一篇新闻,说这个孙春生最高财富也就四百万白银。
按照这个地皮的未来升值潜力,说明孙春生并没有一直持有这幅地皮。
另外,他这两天去调查过孙春生,知道他前面有超过两次地皮,获利近一百万地皮。
综合这些信息,陈光良觉得孙春生购买这幅地皮,是利用银行的贷款先买下,然后再迅速转手给他的老东家业广公司,或者分割出去售卖。
还有,大华饭店的几个股东意见并不统一,执行人和重要的股东,都想卖出这幅地皮,但其它股东此时还不知情要出售。
结合这些信息,陈光良觉得他的竞争对手只有孙春生一人。
伊利·嘉道理等人故作镇定,心里其实乐开花,嘉道理说道:“这个价格你没有优势,孙和我们谈的在前,甚至我们都准备成交。如果你想得到这幅地皮和上面的物业,应该出价更高!”
哈哈,你忽悠谁呢!
陈光良已经答应给小亨弗里斯一笔2%的佣金,所以小亨弗里斯将‘底价’都告诉了他,所以他这个出价已经是综合考虑,成功希望最大、代价最小的价格。
之所以高出15万白银,是因为他要孙春生没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当即陈光良说道:“这个价格我不会收回,一周时间也是我的期限。”
他之所以敢说一周时间,而不担心自己能不能筹集235万两白银,其实也是考虑前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包括金城银行、垦业银行、四明银行、上海沪市商业储蓄银行多达八九家银行和钱庄,是希望和他合作,也就是可以考虑贷款。
根本原因当时是因为长江地产在短短两天时间,就卖出122幢楼的壮举,成为沪市有信誉的地产企业。
嘉道理等人面面相觑,他们明明看到陈光良对这幅地志在必得,但却将价格压得很死(不提价)的意思。
“行,如果你胜出,我们会在一周时间给你消息!”
“多谢,我相信我的价格会胜出。另外,我的资金能在11月交割时全部付清,不会拖欠。”
后面这句,也是一个定心丸。
“这样的话,你的优势可能多了一点,但不到最后一刻,我们也不好说你一定就胜了!”嘉道理最后说道。
当然,大家都非常高兴的,毕竟如果没有陈光良插手,他们都已经220万成交了!
多15万大洋(折合),他们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好,静候佳音”
陈光良也潇洒的离开,他现在要急着回去筹钱。
如果在一周时间里,他不能筹集240万两白银,那自然也就放弃了,毕竟现在没有交挞定,反悔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