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56章 对事不对人

第156章 对事不对人

    第156章 对事不对人 (第3/3页)

产的会议室。

    陈光良正在和高级职员们开会,他们的面前是关于48亩地皮的规划设计稿。

    此次48亩地是六个地盘,其中有35亩地都是在4月下旬至5月初买进的,那时候地价只有现在的七成左右(也就是地价涨了50%)。

    而在这48亩地当中,又有12亩地是愚园路中段临街地皮,所以这次要有相当的临街商铺。

    这个年代的商业并不发达,哪怕是整个愚园路的住户,也支撑不起一个‘购物中心’。

    甚至是整个沪市,前世都没有支撑起‘大陆百货大楼(即现在的金城购物中心原址)’,可见这个时代的商业情况。

    所以在长江地产的规划当中,前面一批总计建的248幢楼(45+39+42+122),都没有考虑商铺的事情,因为肯定没有住宅好卖。

    如果后世如果改造的话,也不是很麻烦——将临街的围墙推掉,再将第一排房子变成商铺,是很简单的改造工程,还能拓宽马路。

    这些方面,陈光良肯定是规划到一百年后的,而且长江地产在愚园路发展住宅,也同时兼顾‘筑路’,不会给后世留下麻烦。

    从一开始,陈光良就希望他给沪市留下的一片建筑,能长期保留下来。

    当然不排除后世拆除少部分,用作商业大楼或高层公寓,但愚园路整体的格局,基本上不可能动的,这是历史的见证。

    “此次的六个地盘,其中中段的12亩地是一个地盘,我们决定临街修建商住一体的楼宇,一共是八幢,虽然也是三层楼,但每层楼的面积比以往大上五成(约120平米)。这八幢建筑物,可供一些公司整幢买下,一二楼经营,三楼住人,甚至整幢作为公司的总部楼.”陆元台在做着规划设计报告。

    随后,郭德明说道:“这次六个地盘,总共是140幢楼,除了这八幢商住一体的楼外,其它的住宅价格,是否要涨个5%,毕竟地价在涨?”

    这是个好问题!

    但陈光良则很明确的说道:“价格还是按照上次的价格,临街八幢加50%(面积增加),临街八幢房先按幢卖。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费尽心力的‘分期、分层’,无非就是拓展我们的销售对象。如果涨价,那么原本消费得起的人,最终也会买不起,很快市场就会呆滞。”

    这一波‘地产浪潮’,已经被他完全改变,可能提前一年,沪市的地产就会‘供大于求’,出现呆滞的情况。

    前世是1932年的‘1.28淞沪会战’将沪市的地产、地皮价格打爆掉(租界情况好一些),再加上其后世界经济萧条席卷到华夏来。

    而这一世,‘过度的投资’可能导致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些都是陈光良根据前世香港1955~1957那一波地产浪潮,而提前得出的结论。

    郭德明点点头,说道:“老板说的有道理,我们接下来还有很多的楼要卖,所以市场的压力是有的!”

    接下来,规划设计、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大家一一敲定。

    最后,陈光良说道:“这次一幢临街的房子,作为我们的写字楼。另外再留两幢楼,作为长江地产的员工宿舍。”

    不能光顾着赚钱,也得给员工们福利。

    事实上,长江地产的员工早已经住上公司为他们租赁的房子,其它公司也是如此,陈光良赚到钱后,第一时间会为大家租赁员工宿舍。

    “好的”

    这一批先是长江地产享受,等下一批,便给其它陈光良旗下企业的员工享受。

    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沪市很快就不缺房子居住了,当然普通收入者不在此列。

    “散会,今天的会议要保密,一个月后再开盘。”

    “是,老板”

    现在不过是六月底,距离开盘还有一个月时间,但该做的准备工作,长江地产已经做好。

    陈光良的计划是,在今年将愚园路的地皮上盖建筑,全部售罄,奠定自己的基本盘。

    如今他在地产上的负债,高达213万大洋(地皮贷款),算是比较‘危险’的处境。要是小日本提前发动‘第一次淞沪战争’,陈光良搞不好要被银行逼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