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搞死房东 (第1/3页)
10月初,陈光良和陆元台等人在愚园路视察工地,这里已经成为沪市建筑最繁忙的区域,有数千名工人在这里劳作。
建筑业的繁忙,确实解决很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对于这一点,陈光良觉得还挺自豪的。
他的‘租地、代建’、‘分期、分层’模式,充分调动起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也让一些中产阶级消费水平大大提高;而最终受益人中,当然有穷人。
这个年代的穷人,怎么也不可能买房的,因为压根买不起。一个普通家庭的‘家庭收入’不过30大洋以内,关键生活成本就需要二十大洋以上,所以根本存不了钱,自然也不会惦记买房子。
所以陈光良这一轮是收割中产阶级、富裕阶级,又主要是收割的是富裕阶级。
为什么如此说呢?
表面是收割中产阶级,但他们确确实实未来不需要缴纳房租;原本租房七八年的房租,如今已经可以购买一套,相当的划算。
实际上是收割的富裕阶级,包括洋人。
有个数据来说明问题,目前上海洋人拥有土地的亩数、房屋面积、房屋幢数的‘大概’数据:
第一名是沙逊洋行(英),分别是500亩、45万平方米、1600多幢;
第二名是业广地产(英),分别是500亩、40万平方米、2800多幢;
第三名是哈同洋行(英),分别是400亩、25万平方米、1100多幢;
第四名是昌业地产(英),分别是400亩、18万平方米、1000多幢
第十名是万国储蓄会(法),分别是150亩、12万平米、750多幢。
这就是一个大概的数据!
可以想象得出,这些洋行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大的房东,其次还有华人的大银行、大资本家也拥有大量的住宅出租。
而陈光良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中层阶级买得起房子,从而使上海的租金下跌,造福更多的华夏人。
等过两年时间,沪市的房子‘供大于求’、‘租金暴跌’,这些人就该没有那么得意了!
所以看着愚园路的‘大施工’场景,陈光良很是满意对属下说道:“这么多工地,你们建筑部门可要把好关,我现在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工地上。”
话虽如此,他依旧经常会来工地上视察,主要是建筑质量要心中有数。
很简单,陈光良希望给沪市留下一个百年建筑群,将来重回沪市时,一定很有感慨和荣耀。
陆元台连忙说道:“老板放心,对于建筑质量,我们一向认真把关。包括涉及到每一种建筑材料,我们都是亲力亲为的监督和视察,不让建筑公司偷奸耍滑。”
曾经好几次,两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和管理层,都邀请他们去吃饭,但都被他们一律解决。
这第一是老板已经说过,不能接受合作方的宴请;
这第二是老板还说过,年底分红3%的事情;
这第三是老板可是精明的很,对建筑上已经了如指掌。
既然如此,大家又岂会贪图小利,而冒险呢!
陈光良又说道:“最后一批动工的项目,建筑公司那边准备好了没有?”
陆元台回道:“准备好了,主要是日子定在5号,不然都已经动工了。另外,正好那一天我们也销售愚园路的最后一批洋房!”
“行,抓紧时间!”
“好的”
虽然说,长江地产在愚园路的所有建筑费,其实也就200万的水平(500幢楼出头),还比不上业广地产投资的一个‘百老汇大厦’500万建筑费。
但是,像‘百老汇大厦’这的建筑,其大部分的建筑材料都是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华夏受益的部分并不算多。
而愚园路的这些楼建筑费,很多都是在养建筑工人,以及养活国内的砖厂等。所以在这一点,显然长江地产贡献更大。
另外一边。
孙春生和虞伯瑛等人在售楼处,看着空荡荡的一切,有些怀疑。
为什么同样的‘分期、分层’模式,待遇却不尽相同?
他们的60幢洋房,从9月中旬开始出售,如今才销售出四成,还有足足六成没有销售完毕!
这第一是前面被长江地产抢走很多客户,第二是一些买家还是不信任锦兴营业公司。
“老板不用担心,我们现在准备动工这些地盘,届时诱惑力大增,今年总归能售罄的!”
孙春生凝重的回道:“我不是担心这里的房子能不能售罄,而是觉得如果在这样好的地产环境下,这种模式还不能及时完成,那也是很影响资金的回笼。哪像长江地产,以此就收款大几十万,又可以投入购买新的地皮当中,这才是我想要的结果!”
虞伯瑛这时候说道:“如果不是在愚园路,我们的洋楼不会如此难售的!”
孙春生恍然,这愚园路毕竟是人家的大本营,建立起来的信誉无敌,难怪他们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