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糖业何去何从 (第1/3页)
很快。
陈光良研究起‘华夏糖业’起来,除了查阅各种资料外,他还请教了原‘国民制糖公司’的股东虞洽卿、方椒伯、张元济等人。
‘国民制糖公司’是1924年在沪市成立的制糖厂,当时总投资超过240万大洋,但最终仅过两年时间,便在国外制糖企业的围攻、以及众多股东的不合等多种原因下,轰然倒塌。
其中‘核心创始人’马玉山也宣告破产,他再赴南洋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他奔波于内地、海外筹措资金,不幸1929年10月病逝途中。马玉山事业的失败,恐怕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哀,实是中国民族实业的悲哀。
总结出‘国民制糖公司’失败的原因后,陈光良来到东方报社。
他直接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提起笔便开始写起来:
《华夏糖业的何去何从》:
“1929年,洋糖入超总金额1亿大洋,占岁入13%。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洋塘以倾销的方式,继续加大输入华夏糖业该何去何从?”
“工业生产白糖有三个优点:1、榨出糖汁高达92%。2、以二氧化硫熏制漂白,砂糖如雪。3、结晶时间只有2到4天。”
“如今,是危机也是机遇。”
“要想和洋塘竞争,华夏糖业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掌握自主关税,提高洋塘输入的税率,保护本土糖业的竞争力。”
“第二,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制糖的原材料有甘蔗和甜菜。欧美当年为了解决甘蔗这个原材料的问题,选择了替代品甜菜。而如今,华夏的两广地带,地处亚热带,和东南亚有着一样的气候,可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引进优良的甘蔗品种,大肆种植,此农作物远比粮食的价值高。”
“第三,引进现代化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正值世界经济萧条,一些糖企因为订单不足而陷入破产边缘,一些制糖机械设备工厂也急需订单,谁的设备好,谁的设备便宜,谁的设备全新,谁就有机会中标提供设备这便是华夏糖业的机会。”
“如做到以上三点,华夏糖业可在三年内自力更生。当然,华夏糖业看广·州。”
洋洋溢溢的撰写了数千字的文章,陈光良很是心满意足。
虽然只是纸上谈兵,但这绝对是华夏糖业崛起的唯一机会。
要不是沪市离广·州没有铁路,只能走海运,需要五天时间,陈光良说不定亲自跑一趟。
没错,他不一定非得自己投资!
粤省是军阀陈济棠的地盘,虽然此人治理粤省八年时间,好评居多,但毕竟也是军阀。
陈光良贸然拿着几百万大洋去投资,搞不好可能为他人做嫁衣,他不想去赌博。
但事关华夏糖业的发展,且洋塘一年‘赚’国家上亿大洋,他作为一个华夏人,又岂能无动于衷。
过了一会。
总经理黄春荪、总编张静庐、主编冯子铭三人,齐齐来到他的办公室。
“帮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在《东方日报》和《资本》的正刊主页。”
张静庐连忙高兴的接过文章,他们老板的水平可是非常高的,而且商业领域的主笔,是受众最多的人。
拿起文章后,张静庐忍不住先睹为快。
而陈光良则和黄春荪讨论起报社的事情来:“我想让《东方日报》在香港发行,你觉得如何?”
目前,《东方日报》已经在沪市、杭州、武汉、北平、重庆、广州6个城市,实行本地化发行。全国性的内容、海外的内容,依旧采取‘通讯社’电报等方式传递;但《东方日报》一直很重视本地新闻,所以这6个城市都有他们的不少记者和编辑。
如今,该增加香港这座城市,实行七个城市发行。
黄春荪当即说道:“香港拥有较深厚的本土报业竞争,不过当地对报纸的管理比较松散,只是香港的市场重要性,毕竟没有内地城市重要,要不晚一点再看?”
香港,这个时代还只能算‘农村’,和沪市提鞋都不配,不管是汇丰,还是大酒店集团,他们都更重视上海的业务。而沪市,如今才是真正可以和伦敦、纽约相媲美的城市。
陈光良说道:“不用等,而且香港的重要性,是战略意义的,可以慢慢的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