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划江而治?刘备你胃口大啊!萧和:曹家铁骑又如何,我八百破之! (第3/3页)
对秣陵城的围困,不过想要破城,还要做好长期围困的准备,一时片刻也急不得。”
“正以为,我们首当其冲要应对的,乃是即将到来的曹操大军!”
法正来到地图前,抬手一指:
“张辽所统的合肥军团已南下,与徐晃所部曹军会合,两军合兵两万现已屯扎于濡须口。”
“听闻曹操的虎豹骑已至寿春,不日就能抵达濡须口,与张徐军团会师。”
“这还是曹军先遣军团,曹操近二十万大军,最多二十日,必将赶到濡须口,饮马长江。”
“曹操虽无一支可堪一战的水军,但却胜在兵多将广,这长江可渡之处众多,曹军虽破不了我们水军,却可以威胁到我们的粮道。”
“且曹军只需凑足船筏,便能轻易运送兵马渡江,于南岸登陆后攻城掠地,搅到我后方不稳。”
一番分析后,法正一拱手:
“故而正以为,主公先要解决北岸曹军的威胁,方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围攻秣陵!”
刘备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便道:
“孝直所言极是,曹军一日能饮马长江,我后方就一日不稳,我军便不能全力围攻秣陵。”
“诸位可有良策?”
帐中一时议论纷起。
当年樊城一役,大家伙都没怕过曹操,说干就干,何况今日兵强马壮,更不可能怕了曹操。
众谋臣也罢,武将也好,虽各抒己见,有一点却意见空前一致:
干就完了!
至于怎么个干法,众人却意见不一,难有定论。
毕竟曹操家大业大,樊城一役虽折了数万精锐,可仗着手握两河诸州,不到两年时间便已回满了血。
此番曹操南下之兵,至少得有二十余万之众,更胜于当年南征荆州时的兵力。
而己方这边,抛开围困秣陵之兵,再从荆州方面抽调些兵马,加上七千益州兵,能用于跟曹操一战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六万人左右。
六万对二十万,兵力对比依旧是悬殊。
以寡敌众,如何打赢了这仗,自然当慎之又慎。
“筑濡须坞!”
一直沉吟不语的萧和,突然间开了口,打破了众人的争执。
帐中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目光齐聚向了萧和。
“曹操兵马虽多,可南下的路线却有限,无非是经合肥南下巢湖,再沿濡须水至濡须口进至长江,尔后再沿长江北岸东西展开。”
“所以,濡须口就是关键所在。”
“我的是意思,我们要趁曹操主力未至,抢先于濡须口筑起一座坞壁。”
“这坞壁一筑成,我们便可以水军经由长江航道,随意出入运送粮草兵源,依托坞壁来抵挡曹军进攻。”
“只要曹操攻不破这濡须坞,他大军就无法饮马长江,自然就不能沿北岸两翼展开,进而威胁我长江粮道,更何谈渡江登陆南岸,扰乱我后方?”
“这濡须坞便形同樊城,我军以少许兵力,便能将曹操阻挡于长江之北,主公就能腾出足够兵马,全力围攻秣陵!”
萧和指尖敲击着地图,献上了一条破局之策。
当然这条计策,说起来还有孙权几分功劳。
当年孙权便是有先见之明,在濡须口修筑濡须坞,硬是扛住了曹操数次大军亲征。
同样的手段,孙权能用来扛住曹操,没有理由刘备不行吧?
此计一出,帐中立时一片沸腾。
“筑濡须坞,将濡须口变成樊城…”
“伯温,你这一道方略当真是绝妙!”
刘备精神大振,拍案叫绝,笑看向众人:
“伯温军师这修筑濡须坞之策,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皆也是醍醐灌顶,自然皆是大赞,举双手赞成。
“萧军师这拒挡曹贼手段,确实是绝妙,不过…”
鲁肃却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北岸濡须口曹军,现下可是有近两万之众,若待曹操虎豹骑前来,曹军光骑兵就有四五千之多。”
“这样一支步骑重兵,又有张辽徐晃等良将统帅,我军想要登岸都不易,何谈修筑坞壁?”
鲁肃这一瓢冷水泼下来,帐中振奋的气氛,立时冷却了三分。
刘备脸上信心却依旧,目光看向萧和,知道他既然提出了修筑濡须坞,自然就考虑到了如何杀上北岸。
“主公可否记得,我们还有曹休这个俘虏?”
“主公可借曹休之口,去向北岸曹军下一道战书,叫他们率军后退,放我们大军登岸,与其陆上决战。”
“曹休既知我军虚实,又因做了两年俘虏,必对主公深恨之,巴不得能一雪前耻。”
“我料他必会鼓动张辽等曹将,假意答应放我军登岸,却趁我军半渡之际,突然发兵急袭,好重创我军,以报樊城兵报之耻,曹洪被杀之仇!”
“如此一来,我军不就能顺利登上北岸了么?”
萧和自然是思虑周详,又献上一计。
帐中又是一片议论。
这次不等鲁肃开口,刘备便道:
“军师此计,固然可诱使曹军后退,放我军登岸。”
“可适才子敬也说了,曹军有近两万之众,其中还有四五千骑兵,必会对我军半渡击之!”
“我登岸的前锋军团兵力有限,又如何能抵挡得住这数千铁骑冲击,为主力大军登岸争取到足够时间?”
帐中再次鸦雀无声,众人好奇的目光齐聚萧和,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他们的萧军师还有何妙计,能破曹军铁骑的半渡之计。
萧和却是一笑,不紧不慢道:
“主公放心,和私下里已参研出一路阵法,只需八百人登岸,便足以挡住曹军五千铁骑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