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 > 第251章 让大汉重生,顶住胡人南下!刘备不止要一统天下,还要灭尽士族!

第251章 让大汉重生,顶住胡人南下!刘备不止要一统天下,还要灭尽士族!

    第251章 让大汉重生,顶住胡人南下!刘备不止要一统天下,还要灭尽士族! (第1/3页)

    “士载!”

    萧和将邓艾传了进来,令他速回府中,将那部选官之法的帛卷取来。

    刘备则是兴致大盛,遂将庞统及刚刚抵达下邳的陆逊等谋臣们,尽皆传入。

    众人听闻萧和创了一套选官之法,刘备打算于楚国推行,无不是心怀好奇。

    须臾。

    邓艾去而复返,将一道制卷,奉至了刘备案前。

    刘备搓了搓手,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的将卷轴展开。

    科举制!

    三个大字最先映入眼中。

    刘备与庞统等对视一眼,眼神皆是茫然陌生,显然对这三个字是闻所未闻。

    刘备便索性叫庞统,当众宣读给众人听。

    “所谓科举,乃以科考之法,选拔贤能,举而为士,故名科举…”

    庞统便将这科举制的梗概,朗声宣读了出来。

    萧和则闲呷着汤茶,不动声色的瞧着众人的眼神,由好奇渐变为惊喜。

    显然,老刘这位楚公,庞统等大楚精英,皆已品出了这科举制的精髓所在。

    简而言之就两个字:

    考试。

    你九品中正制,乃是靠家世,才能,德行来举士。

    才能高低,德行优劣,毫无评判标准,全凭所谓中正官的个人好恶。

    卷来卷去,卷的还是家世。

    我科举制就简单了,我什么都不卷,只卷考试。

    你出身公侯贵戚也罢,豪门望族也罢,寒门庶子也好,亦或是走卒贩夫…

    甭管你爹是谁,你但凡想做官,你就得参加考试。

    五经,天文,地理,策论…

    考什么不重要,哪怕是纸上谈兵也没关系,你能言之有物,至少证明你肚子里有货,真的是用心学过。

    这么一来,起码你算是个人才了,有了做官出仕的资格。

    就算是纸上谈兵,也可以给你机会慢慢历练,总有一天能成长为实干之才嘛。

    这通过考试选出来的人才,至少比那些只有家世却腹中空空的世家纨绔要强百倍吧。

    而相比九品中正制最大的隐患,便是这科举制将选官之权,牢牢的掌握在了天子手中,而非士家豪姓手中。

    如此则能避免士族垄断选官之权,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进而令皇权旁落,天子沦为士族门阀的傀儡摆设。

    且就算天下之才多出于士家,这科举制选出的人才,多也是士家子弟,却并未堵住寒门庶子的上升通道。

    只要你胸有景秀,你就有机会金榜题名,一朝鱼跃龙门。

    且这科举最后一关殿试,君主于京师王城,亲自主持考试,钦点头名。

    君主既为君,又为师,身兼双重身份,这样考出来的士子俊才,焉能不效忠于君,誓死报国!

    “万世之法!军师所创这科举法,当真乃万世之法也!”

    看出了科举制之精妙,刘备是欣喜万分,拍案大赞道:

    “伯温,你这科举制,确实要优于九品中正制,更远胜于察举之制!”

    刘备大喜,众谋臣们则是一片沸腾。

    “以考试来举士,为国选贤任能?”

    “嗯,此法虽闻所未闻,倒是实用,选出来的士子,至少也有纸上谈兵之能,而非外强中干的草包蠢材。”

    “楚公,军师这科举制,比之察举制的举孝廉之法,确实是要实用得多,臣以为可行。”

    庞统啧啧称赞。

    这位凤雏虽出身荆襄大族,却自恃才高,素来瞧不起士家中那些徒有其表之徒,生平行事用兵也最看重实用二字。

    相较于察举制,以孝道来评判举士,科举制显然要实用的多,自然正合他胃口。

    陆逊也微微点头,赞道:

    “虽说我大汉重孝道,然而方今乱世,楚公最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助楚公匡扶汉室,扫除奸逆的真正贤能。”

    “以孝道来举士,确实已不合时宜,且这察举之制早已弊端重重,被举孝廉者,又有几人是真凭孝道而被举荐?”

    “臣赞同士元所说,萧军师这科举制,以科考结果来评定人才优劣,确实比察举制更为实用,臣也以为可行。”

    陆逊虽同样出身士家,风骨品行还是摆在那里的,并未有假公济私,只顾维护士家利益,而不顾国家大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