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228章 可行性

第228章 可行性

    第228章 可行性 (第3/3页)

认为在那里有可能找到质子衰变的关键证据!

    这当然不是通过光微子探测来寻找证据,而是通过另一种模式。

    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氢层,压力极高,物质密度极大。

    而质子衰变会导致质子变为光微子从气态巨行星核心逃逸。

    其大概过程类似于一个人用尽全力的,狠狠的挤压一根弹簧。结果这根弹簧却忽然间消失了。

    很显然,这个人会猛然砸在地上,由此而引发“震动”。

    通常情况下,这种震动极为微小。因为质子衰变的概率极低极低。

    但,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存在的多颗气态巨行星,其中最小的一颗,质量也有木星的大概1.2倍。

    那里的压力极高,便类似于那个挤压“弹簧”的人用出了很大的力气。

    这种机制,会放大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微小震动。

    它的液态金属氢层据李青松估计,总质量约为木星质量的0.9倍,质子数量约为10^54颗。

    现有证据表明,质子的寿命为10^37年。

    如此计算,平均每年,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层之中,便有大约10^17颗质子发生衰变,平均到每秒钟,便有大约32亿颗质子发生衰变。

    质子在具备极高压力的液态金属氢层中,本身便起到了支撑物质结构的作用,就像是一个个小弹簧一般。

    每秒钟,便有大约32亿颗这种小弹簧忽然间消失。对应的,其周边物质骤然失去支撑,便会引发那种“振动”。

    那么……能否通过探测这种“振动”,来证明质子衰变的存在,并对质子衰变的过程进行研究?

    李青松并不确定这种探测路径究竟是否行得通。

    毕竟,32亿颗质子,听起来多,但实际上总质量甚至比不上一个病毒。

    如此之微小的质量损失引发的“振动”……真的具备被观测到的可能性吗?

    从直觉上,李青松感觉有些不太可能。但现阶段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那便探索一下,验证一下可行性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