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你死我活 (第2/3页)
不超过1000万名克隆体,便能完成照顾它们,生产矿产、能源、维护设备运行等所有与克隆体冬眠相关的工作。
并不是李青松不能储备更多克隆体,而是那样做没有意义。
受限于35亿的最大意识连接数,单次统一力场进攻,李青松最多只能出动35亿名克隆体。
而用于进行统一力场进攻的相关设备的数量其实并不存在上限。
满足了最低需求,也即约10亿台统一力场相关设备的要求后,在这个数字之上,相关设备数量越多,能释放的能量便越大,探测精度便越高,预测准确率便越高,最终杀伤力便越大。
这种机制决定了无论李青松储备多少台统一力场相关设备,在真正发起进攻之时,都只会一次性全部用完。
原因很简单,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令十万艘战舰受损,不如摧毁一万艘。
李青松不可能将自己储备的统一力场相关设备分成两拨,分成两次进攻。那样的话,可能每一次进攻的威力都不足,最终什么战果都收获不到。
要么不发动,要发动就发动能力范围内最强的进攻!这,才是统一力场的战略意义所在。
再加上统一力场相关设备的复杂度与精度要求俱都极高,就算以李青松的工业实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制造,种种因素集合,便最终造就了统一力场“一次战争只能使用一次”的局面。
既然只能使用一次,那么储备太多克隆体就没有了意义。
在常用克隆体之外,储备35亿名专门准备进行统一力场进攻的,再储备15亿用于补充常用克隆体的,加起来便是总计100亿名。
此刻,李青松便一边进行科技研发,一边储备克隆体,一边储备统一力场相关设备,在这三方面之外,还进行着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在之前与哈维勒文明的战争之中,悟空AI仅发挥出了常规水平的作用,表现虽然合格,但只是平平而已。
这是李青松不能接受的。
面对智械天灾这样的强大对手,无论哪一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