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350章 力大砖飞!

第350章 力大砖飞!

    第350章 力大砖飞! (第1/3页)

    此刻紫月文明的舰队已经驶离南鱼座H11星系约50年的时间了。以他们的航速,算上当初加速所耗去的时间,总计航行出了大约40光年左右的距离。

    距离还不算太远。时间过去也不算太久,仍旧存在被李青松追踪尾焰的可能性。

    当然,以李青松现有的舰队航速,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追得上紫月文明舰队的。毕竟紫月文明的航速更高,追的时间越久,两者距离便越远。

    但李青松仍旧没有放弃。

    原因很简单,第一,自己的科技是可以在航行途中不断提升的。尤其是在此刻有了紫月文明战舰残骸,可以展开逆向工程的前提下。

    第二则是,紫月舰队再着急航行,也总归是要停靠星系进行补给的。李青松当然也需要进行补给,但基于更强大的工业实力,李青松的补给时间可以更短,如此便能追回一些时间。

    两者结合,让李青松仍旧保持着追上紫月舰队的一线希望。

    只要还有希望,那就足够了。

    庞大的舰队快速起航,尚且还在加速阶段,忍受着那无时不在的,约等于地球12分之一的重力,庞大的科研任务便已经开始。

    每天都会有数万艘重型运输船汇聚在那颗飞星周边,停靠在太空电梯的泊位之中。

    工作在飞星之上的众多智能机器人、运输车等,便将几乎无穷无尽的资源取出来,运输到一艘艘的重型运输船之上,然后经由它们转运,补给到一艘艘的科研飞船之中去,供总数高达数百万座的深空观测基地、计算科学研究基地、涂料研究基地、金属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等各种各样的研究基地时刻运转。

    现阶段,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培育,那从黑山文明之中解救出来的18个种族也各自完成了基因优化,拥有了足够的脑力,且完成了初期的知识储备,可以加入到科研工作之中来了。

    此刻算上蓝图族、维勒族,总计20个种族的智慧生命人口已经达到了1000亿左右。

    在李青松完全承担了后勤补给和工业任务之后,这1000亿人口可以完全以科研为导向,专门全力以赴的培育科研人才。

    于是仅仅1000亿人口而已,便培育出了就算在李青松看来都算是合格的足足5亿名各学科科学家。

    这些科研人口分布在各个行业,在李青松的统一调配之下,与几十亿名克隆体搭配,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于是,李青松的科技便再一次开始了飞速发展。

    每一个大的领域,每一个大领域之下的细分领域,以及具体的项目等等,齐头并进。

    在这种情况之下,耗费了十几年时间,李青松的舰队以80%光速的航速,来到了紫月文明舰队关停尾焰,开启小功率随机转向的地方。

    这是一片完全没有宏观星体的浩瀚星空,物质更是稀薄到每立方厘米仅有不足一个氢原子的地步。

    同时,原本极为明显的,舰队尾焰与星际尘埃相互作用的痕迹,也骤然消失。

    很显然,推进功率减弱了,相互作用便也减弱,探查难度急剧升高。

    换做正常的文明,哪怕是科技程度与李青松一致,甚至于略微超出的文明,面对这种情况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但李青松不同。

    相互作用减弱,痕迹细微,难以探查?

    那就以更大的搜索面积来提升探查精度!所谓力气足够大,砖头也能飞起来。

    只要我的搜索面积足够大,哪怕痕迹再细微,我也能找出来!

    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足足数千万艘小型侦察飞船、探测卫星、红外望远镜等等,以紫月文明启动小功率随机推进的地方为圆心,开始向前方展开拉网式排查。

    探测设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甚至和主舰队的距离扩大到了一万亿公里。

    这已经超出了李青松的超距通讯距离极限。不过没关系,尾焰检测相比较起来其实是较为简单的,可以交给元始AI去掌控那些距离太远的探测设施。

    如此庞大规模的探测,对于一个普通文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就算他们的智能AI可以达到元始AI的层次,单单是制造这么多探测设备,尤其是在太空之中而不是星系之中,便绝对无法承受。

    更不要说如此众多的探测设备还需要时刻机动,时刻返回主舰队或者远离主舰队,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进行设备检修与维护等等,需要的人手何止亿计。

    将这么多精力都放到这件事情上来,普通文明也别想做别的事情了。

    但对于李青松来说,此刻所进行的如此大规模的探测却完全可以承受。

    不能说完全没有压力,但总归不大。

    半径一万亿公里,横截面积便达到了约3.14亿亿亿平方公里。李青松的主舰队和众多探测设备便如同一张面积3.14亿亿亿平方公里的大网,丝毫不留死角的从这片星辰海洋之中拉过,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线索。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绝无可能探测到的众多细微线索浮出了水面。再经由元始AI的智能化分析,紫月文明舰队的航行轨道渐渐被李青松绘制了出来。

    “关闭主发动机后,以大约0.006米每二次方秒的微弱推力,向着这个方向机动了大约30天时间,导致轨道偏离了大约2000万公里,其后继续以每秒钟约15.5公里的速度偏离。”

    探查到这一点,李青松随之为自己的舰队也赋予了对应的偏离速度,继续沿着探明的轨道探查。

    在这之后,紫月舰队的航行痕迹再度消失。

    综合探查后,李青松最终做出判断:“看来,在一个月时间的机动后,他们选择了进入惯性航行模式。继续探查。”

    在采取惯性航行模式,继续沿着这条航线航行了50天时间,航行出大约1.3万亿公里后,那微弱的痕迹再度出现。

    “从这里开始,他们以0.009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向着这个方向偏离,持续时间……100天左右。”

    李青松再度调整航线。

    无论紫月舰队的航线如何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