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374章 众多突破

第374章 众多突破

    第374章 众多突破 (第3/3页)

物科技的突破,让李青松具备的科研实力瞬间提升了几十倍不止,万有理论实际应用研究的进展也瞬间加快了几十倍。

    很快,第三个重大突破事项出现。

    能源科技!

    在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已经能做到采取多重聚变的模式,将物质转换效率提升到1%左右。

    也即,一千克聚变燃料之中,有大约10克物质可以完全转化为能量。

    这个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足够惊人,已经足以支撑起庞大的舰队展开跨越数百上千光年的远航。但此刻,基于引力理论的突破,李青松又找到了另一条质能转化效率更高的道路。

    重核聚变!

    通常来说,元素越重,想要令其进行核聚变,所需要的温度与压力便越高。

    譬如氢氦锂铍硼这五个最轻的元素,硼聚变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便在铍之上。

    在之前阶段,李青松最多只能满足氕聚变所需的环境。但此刻科技愈发进展,引力技术的介入可以让李青松营造出更加高温高压的环境,于是氢氦之后的元素的聚变便也具备了可能性。

    尤其是,氢和氦的聚变会生成后续更重的元素。那么李青松便有了这样一条思路:我首先进行氢和氦的聚变,生成其余较重元素后,再反复利用,让它也开始聚变,如此重复,岂不就能获取到更高的质能转换效率了?

    基于这个想法,李青松展开了大规模的试验。最终,李青松确定了自己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自己最多能营造出足以让第12号元素镁进行聚变的环境。在镁之后,铝硅磷硫氯等元素的聚变暂时不可行。

    于是李青松便专门设计了一条聚变链路,从氢开始,由氢聚变成氦,再由氦聚变成碳,由碳聚变成氧,由氧聚变成氖,最终聚变成镁,连续进行5重聚变,且采取引力技术,对其聚变过程、聚变效率、聚变产物等进行主动干预,尽可能的提升能量产出。

    一番试验之后,李青松满是欢喜的看到,目前这一套较为简陋的多重重核聚变链路,最终的质能转换效率被提升到了1.9%左右,超出强核阶段氕聚变高达90%以上!

    而这才仅仅只是多重重核聚变的起始阶段而已。伴随着自己的科技继续进步,设备继续优化,理论之中,这一套装置的质能转换效率甚至有望提升到4%!

    每1千克燃料之中,有40克物质会被完全转化为能量,比强核巅峰阶段提升三倍!

    “怪不得曲率航行耗能如此之高,引力文明却能借此进行上千光年的持续航行,原来是有了更高效的能源供应的缘故……”

    在能源科技也获得突破之后,其余方面的科技突破也如同井喷一般出现。

    下一个出现突破的是计算科技。

    有了引力相关科技,李青松便能更为便捷的对处于迭加态的量子施加影响,大幅提升其稳定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它们的可操作性,并能同时扩大其量子容量。

    由此便造就了其计算性能十倍以上的提升。

    计算科技迎来了巨大突破,下一个突破的便是量子数学。而量子数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超距通讯,于是李青松的超距通讯技术也出现了巨大提升。

    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的超距通信最远只能传递到约3000亿公里之外。

    超过这个距离,超距通讯便会失效。

    李青松早就预料到在进入引力文明阶段后,自己的超距通讯距离会大幅提升,但具体能提升多少却并不知道。

    他也做过对此的一些猜想,结论是大概能提升个10倍?20倍?

    总不能是30倍吧?

    距离扩大30倍的话,就将达到9万亿公里,已经接近1光年了。

    以恒星为核心,周边1光年范围内全部处在超距通讯笼罩之内,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实现无延时的通讯,位于任意地方的科技造物都可以被自己实时操控,那是什么样的场景?

    李青松想了想,终归还是感觉有点不太现实。

    “估计提升会在10到20倍之间吧。”

    他这样想着:“也就是3到6万亿公里之间。这也很不错了。”

    但最终的结果再度让李青松震惊了。

    仅仅只是初级的引力阶段超距通讯设备而已,此刻两套系统终端之间的距离已经延伸到了15万亿公里,却竟然还在保持着实时通讯!

    且通讯稳定,错误率极低,显然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压下心中那一丝惊喜,李青松操纵着那两艘通讯飞船继续远离,这距离便随之不断扩大。

    20万亿公里,21万亿,22万亿……

    这距离一直扩展到28.96万亿,错误率才骤然突破极限,导致超距通讯不可用。

    那么……这一套简陋的、尚且处于试验阶段的超距通讯设备的通讯距离极限,便是大约3光年!

    相比起之前强核阶段,所提升的不是10倍20倍,而是足足100倍!

    李青松感觉到了一股难言的喜悦。

    其实对于李青松来说,超距通讯距离究竟是3千亿公里还是3万亿公里,乃至于10万亿公里,其差别都不是很大。

    原因很简单,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动辄数光年远,而一个恒星系的绝大部分可利用星球都集中在恒星周边100亿公里之内。

    超过了这个距离,无论3万亿还是10万亿公里,都是一片虚空,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但当超距通讯距离突破到约30万亿公里的时候,情况又不相同。

    这意味着超距通讯已经可以从一个恒星系直接延伸到另一个恒星系之中了。

    恒星之间距离仅有1光年的不多,2光年的也不多。但距离在3光年以内的,数量就很多很多了。

    这便意味着从此刻开始,李青松可以同时开发的恒星系不再只有一个,而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恒星系甚至更多恒星系的开发!

    有了超光速航行技术,不同恒星系之间的通航时间大幅缩短,让物资进行大规模的恒星系之间的流转也可以实现。

    有了这些条件,李青松的工业实力会再度暴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