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转正 (第2/3页)
所以,他从来都想过写书。现在所有的杂志、报纸都是公家单位,一查一个准,这稿费只要你拿了就别想保密。
他的几次稿费就是几首歌,除了捐出去一次外,其他的都用来改善生活了,给囡囡买点零食玩具什么的,这种是允许的。
时间过的飞快,自从发了粮本粮票以后,每个月孙志伟也多了一样事情,就是去排队买米面。
文津街这一片归属的粮店就在不远处的西安门大街上,一个周末,孙志伟准备去粮店把下个月的米面买回来。
本来也不用买多少,十来斤就够用了,他们兄妹俩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里吃。
北海幼儿园和育英学校的师生吃的都是供给粮,上面没让他们交粮票,这也算是供给制留下的一个小尾巴。
算上童老师,将来他们家三个人可都是这个小尾巴的受益者,大家都不做声,他也不会那么傻的主动交粮票。
上面也不可能看不到,只是按现在两个学校的供应情况,如果让大家自己花钱买,那估计家家都吃不起。
到时候肯定就是伙食标准大降,并且延伸出更多的问题。
那还不如继续延续现在的供给模式,相比于全国粮食的统购统销,两个学校这点小口子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影响不大。
不过,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他还是按定量把本子上的粮食全部买回来。
他这个月领取到的粮票可是第一套粮票,全国通用的,没有期限的那种,完全有收藏的价值。
不过,他真的不太在乎几十年后这东西值钱不值钱,这东西的存量太大,增值的再多也值不了多少。
他清楚的记得,从粮票开始发行到粮票退出市场,一共9版全国粮票,全部收集齐全,其在后世的售价也才几万块。
如果是蓝军邮,大龙邮这种珍稀邮票他还有收藏的兴趣,收藏粮票,真没那个必要。
转过年就是56年,他跟童老师的关系已经通过上头的审核。
而今年下半年,育英就要划归教育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