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章 十胜十败论?狗屁!他们都投啦! (第3/3页)
的男丁,不管他们归降还是不归降。
到了高丽之地,甚至直接车轮放平!
这不是和汉人共天下,什么是和汉人共天下?
其十,最为可笑。
的确,隋唐年间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因为战乱之后,人少地多,才毫无阻力。
现在南宋人多地少,不知有多少缙绅会誓死抵抗。
但是,赵朔怕他们抵抗吗?
他灭的国多了,正好让那些对他不满之人,直接来个一网打尽。
还有,百姓的确愚氓得多,但缙绅的影响也没士大夫想象中那么大。没听说过那句诗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所谓“十胜十败”简直毫无道理,不过是大宋君臣的自我安慰罢了。
当然了,史嵩之是这样想的,却不会开口说出来。
他只是向着魏了翁微微点头,道:“魏相公舌辩滔滔,史某人佩服。不过,可惜啊,您在这里说得再好,也不能退赵朔的大军不是?不如,您前往蒙古一行,觐见蒙古大汗窝阔台,对他也说上这十胜十败的道理。劝他出兵,挠赵朔之后背?”
“呃……”
魏了翁当时就有些含糊,道:“此去蒙古,路途遥远,而且所经之处,又大都是赵朔的地盘。就算我不畏艰险,乔装改扮,这身子骨恐怕也支撑不住啊!”
“哦,怕身子骨支撑不住。那我给你说个近的,魏相公可作为使者可往中都一行。对赵朔说说这番十胜十负的道理,劝他罢兵休战。也免了天下黎民百姓的一场刀兵之劫,堪称功德无量。”
“那就更不行了。赵朔此人虽有宗室血脉,但几代人身在草原,胡风甚重,是不讲道理的。当初宣相公劝他登基,却被他腰斩于午门之外,殷鉴不远啊!”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可就不好办了。”
史嵩之这才图穷匕见,道:“那魏相公就去河南汴梁吧。那里有全子才将军率领的五万大军。你把这番十胜十败的道理,说给我大军将士们听,让他们奋勇作战,保卫我大宋旧都,这总做得到吧?”
“呃……”
史嵩之把话说到这个地步,魏了翁还没办法拒绝了。
毕竟,当初靖康之变后,大宋名相宗泽就是在无兵无饷的情况下,纠集义军守卫汴梁。
大家都是宰相,人家宗泽还比他年纪大。
怎么?宗泽去得他魏了翁就去不得?
“此言有理!”
事到如今,赵昀也觉得应该派魏了翁去汴梁了。
毕竟,那是大宋旧都啊,其政治意义十分重大,总不能轻易落在赵朔的手中吧?
如果魏了翁守住了汴梁,当然是最好。如果魏了翁守不住汴梁,那大宋为了汴梁,死了一个宰相,当能鼓舞天下军民百姓的士气,也算大宋朝廷对天下军民百姓有个交代了。
他说道:“史相公此言有理,魏相公你就走一趟汴梁吧!不用你守一年半载,只要守三个月即可。三个月之后就可以率军突围,孟珙也会从襄阳出兵接应。如果事有不谐,朕自然会赠魏相公以王爵,让你极尽哀荣!”
“呃……既如此,老臣领命!”魏了翁稍微犹豫了一下,就躬身答应。
他说出这番“十胜十败”之论,是真的心里相信。
在他看来,汴梁城有五万大军驻守,难道还守不了三个月?就算到时候突围不成,获得王爵的封赠,自己这把年纪了,也算够本了。
事实上,史嵩之要魏了翁去汴梁,一方面是看不上魏了翁,想把他踢出朝堂,另外一方面也觉得有魏了翁坐镇汴梁,能鼓舞军心士气,守上几个月,为大宋赢得更多的时间以及声望。
君不见,当初宋国破汴梁,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吗?
难道,有魏了翁的坐镇,汴梁连几个月都守不住?
不过,正在这时——
蹬蹬蹬~~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宦官董宋臣急匆匆跑入殿内。
“不好啦!大事不好!赵朔兵分三路,攻入我大宋之河南!各城守军不战而降,整个河南包括汴梁在内,已经全部落入赵朔的手中。”
“这……这怎么可能?你再说一遍!”
赵昀从龙椅上直立而起,简直不敢自己的耳朵。
“对,再……再说一遍!”
刚提出了十胜十败论的魏了翁,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已经完全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