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章 强烈对比:大宋坑孟珙,赵朔收王坚! (第1/3页)
与此同时,魏了翁的官衙中。
“大胆!好大胆的曹世雄!好大胆的孟珙!好大胆的京湖军!他们眼中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官家?”
魏了翁得到亲信的禀报之后,不但没有丝毫后悔,而且勃然大怒。
他有什么不对的?
两三年来,宋国无数钱粮物资涌入了京湖防线。接下来,京湖守军和赵朔一战的大战,牵涉到的钱粮更是金山银海。
他身为当朝宰相来襄阳,难道不该查账,把漏洞堵住?把贪渎之风刹住?
谁能说他做的不对?
曹世雄顶撞了他,他没杀了曹世雄,只是重责了几十军棍,已经足够仁慈了好不好?换成百年前那些大宋名臣,早就斩了曹世雄以正军法了。
这同样也没错啊!
但是,曹世雄怎么就死了呢?怎么京湖大军,就人心惶惶呢?
不用问,是曹世雄不好,是京湖大军搞得鬼,甚至主谋很可能就是孟珙!
他们不愿意魏了翁查他们的帐,就让曹世雄去死,让这帐查不下去。
一定是这样的!
要不然,曹世雄为什么死?
岳武穆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可得天下太平。他可没说,让武将也不要贪财啊!
别说魏了翁没抓住曹世雄贪污的实证了,就算抓住了,曹世雄戴罪立功不就行了?
为什么要自尽?
不得不说,魏了翁着实低估了曹世雄的气节和对大宋的忠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的确,如果单为自己的话,即便受了点委屈,像曹世雄这等当世人杰也是不会自尽的。
在历史记载中,蒙哥去世后,忽必烈要与阿里不哥争位,领兵北去,贾似道趁机解了鄂州之围。
然后,贾似道认为短时间内再无战事,以“打算法”清查军中账目,趁机抓权,刘整、王坚、杜庶、曹世雄、向士壁等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受到了牵扯。
曹世雄、向士壁这两位名将,甚至因此下狱。
即便如此,曹世雄都没有自尽,只是被贾似道杀了而已。
不过,现在不是赵朔率三十万大军压境,宋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宋国的河南之地尽皆不战而降吗?
曹世雄认为,这账目实在是不能再查下去了。
魏了翁打的如意算盘,是使功不如使过,让诸将戴罪立功。但是,能当上大将的,哪个是省油的灯?人家凭什么受这个气?
别说没贪污了,就是真的贪污了,那也是贪污了南方赵官家的钱,关北方赵官家什么事?
直接领军投了赵朔,岂不是更加痛快?
曹世雄思前想后,才决定以身殉国,阻止魏了翁继续查账。如果朝廷震怒,将魏了翁调回去,换史嵩之来督军,就再好不过了。
至于说,因为他的自尽,使得京湖大军军心动荡?只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不管怎么说吧,魏了翁现在完全误会了曹世雄和京湖大军,勃然大怒,认为京湖大军大有尾大不掉之趋势,必须将这场大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也正在这时,有人来报,京湖置制大使孟珙求见。
“怎么?曹世雄死了,孟将军是来向本相兴师问罪的吗?”魏了翁一见孟珙就语气不善。
孟珙现在真是腻歪透了。
其一,曹世雄自尽,他痛失手下一员大将。
其二,曹世雄一死,京湖大军的士气更为低落,他不知花多少力气,才能恢复京湖大军的士气。
其三,也是最关键,曹世雄的心思,孟珙能猜到一些,但深深不以为然。
大宋文官对武将的戒备,简直是本能的和应激的。
曹世雄一死,魏了翁就不查账了?那怎么可能?为了证明自己没错,魏了翁恐怕会变本加厉!
至于说,朝廷因此会调史嵩之代替魏了翁,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因为一个统制官的死,影响到当朝宰相?那还是大宋吗?
此时的孟珙,也只能打落了牙齿和血吞,安抚魏了翁道:“哪里,曹世雄畏罪自尽,那是他罪有应得,干魏相公何事?您放心,末将已经下令,严禁军中议论此事。又命人给曹世雄的家人送了一些钱去。免得他们愚蒙无知,吵嚷起来,影响魏相的令名。”
魏了翁这才缓和了一下语气,道:“那孟将军来见我,到底所为何事呢?”
“其实,有件事萦绕在末将心头许久了。末将以为,赵朔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死守襄阳实非上计。”
“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京湖地区总共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