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259章 民间炸了,百姓沸腾,欢迎新官家!

259章 民间炸了,百姓沸腾,欢迎新官家!

    259章 民间炸了,百姓沸腾,欢迎新官家! (第1/3页)

    当然了,郑清之再吐血,还得继续撑着身体办事。

    大宋的士大夫们,在品德上已经被赵朔看扁,无法翻身了。如果在能力上再被赵朔看不起,那可就是连底裤都被扒了。

    当务之急,他和乔行简联袂去了史嵩之的府邸,请史嵩之出山,和他们两个一起主持大局。

    史嵩之听说了赵昀弃临安而走的消息,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欣然而从。

    三人仔细商议了一番,做了七个决定。

    其一,将加筑临安城防的民夫,全部给予工钱遣散。

    其二,临安城内留下的兵马,统一编管。仅留下小部分忠诚可靠的驻在城内,大部分在城外扎营。保证他们的后勤,等待赵朔的整编。决不能在赵朔接管临安之前,发生乱兵抢掠临安之事。

    其三,要求城内所有官员,每日必须去衙门当值。一日不当值,立即除名,连为赵朔效力,去异域当官的资格都没有了。

    其四,所有维持地方的衙役、铺兵,全部严格要求,既万不许发生敲诈勒索之事,又要保证地方安定。

    其五,严格执行宵禁,谨防有人趁乱生变。

    其六,派使者去见赵朔,请他速派大军,接管临安城防、

    其实,赵朔大军,离着临安最近的是平江的大军,赵朔也派去了汉军镶黄旗第一万户的第四千户千户长郭仲元主持大局。

    但郭仲元有那么大胆子,捡这个现成的大便宜?

    再说了,郭仲元的麾下不是正规的八旗军,而是各种民军,良莠不齐。真有人被临安的繁华引发了贪欲,洗劫了临安怎么办?不能不考虑。

    其七,三人都给浙江的亲朋故旧们写信,让他们不要做任何抵抗,维持当地治安,等待赵朔大王的大军接管。

    不管怎么说吧,郑清之、乔行简和史嵩之,是决定投赵朔了,而且是不带任何拖泥带水的投。

    什么?为大宋殉国?

    就连郑清之现在都丝毫没有这个想法。

    哦,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毫无廉耻,指望老子用性命为他们撑脸面?

    门都没有!

    老子现在,要为自己争脸面,让赵朔大王知道我们的能力。来日,新朝建立,斑斑青史上,我们未必不能千古留名,为魏征一般的开国元勋。

    是大宋不行,不是我们不行!

    ……

    ……

    半个月后,临安城,清河坊,线绒巷。

    这里是丝绸布帛一条街,所以以“线绒”命名。往日里就人流密集,商业兴旺。

    随着赵朔的大军越来越临近临安,这里不但丝毫没有萧条下去,反而越见兴旺。

    尤其是最近半个月来,随着三位相公主政,摸不准新官家的想法,不敢对百姓有限制,往昔偷偷摸摸的报童们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然叫卖各种小报,越发热闹。

    所谓“小报”,指的是区别于官方“邸报”的民间报纸,发端于北宋,在南宋越发发达。

    正所谓:“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小报的内容也定位为,“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小报的流行,带火“记者”这个职业,甚至有了“新闻”这个名词。南宋赵升《朝野类要》载:“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险而号之曰新闻。”他所说的内探、省探、衙探,相当于今天跑各种关键部门的记者,内指大内,也就是皇宫;省指中书、门下等高级行政机构;衙指省以下的衙门。

    当然了,各种小报的发行,影响了民间的舆论,引起了朝廷的警觉。

    正如南宋孝宗五年的诏书:“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求报官吏取旨施行,令御史台词条弹劾,临安府常切觉察。”

    当然了,指望皇帝的一纸诏书,就禁绝各种民间小报是不可能的。

    百姓的客观需要,小报的超额利润,以及士大夫们和皇帝斗法的因素,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让各种小报在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