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10章 捕蝗者说,治灾毕(求月票)

第10章 捕蝗者说,治灾毕(求月票)

    第10章 捕蝗者说,治灾毕(求月票) (第3/3页)

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