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孤身镇国,海贸发展(求月票) (第2/3页)
况至少还需要等数百年。
直至南宋时期因为定都临安,为了维持朝廷财政不得不大规模发展海贸,才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情况。
但哪怕就是这样,当时也只是几个沿海城市罢了。
但如今则不同——
如今大大唐是全方面的开花。
各个沿海城市因为位置不同有着不同的港口航线,在巨大利益的影响之下,商人们的全面涌入带动了农业与手工业。
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赶往了各个沿海城市。
这种情况远远不是原本历史可以比肩的。
尤其是番禺。
自昔年顾烨扫平岭南之后,其实番禺已经有了数次的扩建,最后一次还是发生在永徽年间。
这才短短几年时间,番禺便又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
可见这其中的发展速度到底是有多快了。
若不是因为大唐对于这一些还有着不少的限制,这种情况只会发生的更快。
这就是九州的恐怖之处!
整个朝堂都十分关注此事,虽然如今的大唐确实足够强盛,但扩建城池这种事向来就不是一件小事。
尤其这可是一举扩展数座城池。
其中的花费可是天文数字,容不得他们不谨慎一些。
洛阳宫内,群臣齐聚。
幼年的天子坐在龙椅之上,顾靖坐在他身旁,就这样默默听着阶下群臣们对此的议论。
户部尚书狄仁杰手持笏板率先出列,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忧虑:“禀陛下,太傅!”
“沿海诸城繁盛,商贾云集,货殖通四海,此诚我大唐国运昌隆之吉兆。”
“然,扩建城池,非同小可!”
“番禺数度扩建,永徽之工犹在眼前,今又告急,其速之疾,已超常理。”
“臣非不欲其强,实忧其急!”
“骤然举数城同扩,所需资斧何出?”
他的表情极为的严肃,显然十分忧虑当前的局面,不愿让朝堂去冒那么大的风险。
话音刚落,一旁的娄师德便立刻出列反驳道:“狄公所言固是老成谋国之道,然未免过于持重!”
说着,他朝着顾靖拱了拱手,道:“陛下,太傅!”
“臣以为沿海之兴,非一城一地之兴,乃我大唐拥抱汪洋、吞吐天下之兴!”
“商贾辐辏,百姓趋之若鹜,此乃大势,岂是区区限制可长久遏止?”
“当今番禺港区壅塞,商船泊岸无地,民居稠密几无立锥,此非臆测,乃臣亲见!”
“若拘泥于‘徐徐图之’,恐坐失良机!”
“海商逐利,若因我港口狭小、城池逼仄而转投他处,或滋生走私、私建,反成痈疽。扩建非仅为容民,更为固本!”
“臣谏当以雷霆手段,统筹规划,数城并举!”
声声话音响彻大殿。
徐有功紧接着便走了出来,深吸了一口气道:“陛下,太傅。”
“二位相公所言皆皆有道理。”
“然臣以为,扩建与否、快慢几何,尚在其次,首重在于法度!”
“昔日永徽扩建,已有规制,如今新城远超旧制,其规划、用地、营造标准、权属划分,可有定章?”
“.”
群臣各抒己见,整个殿内回荡着“民力”、“良机”、“法度”、“长远”等关键词。
主张缓行者强调风险与秩序,力主速成者着眼机遇与国势,重视法度者则力求必须要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做好限制。
争论虽烈,却无一人出于私心,皆是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
这就是如今的大唐。
哪怕相互之间有着些许的争斗,但在大是大非之时则必须要一致对外,如若不然也无法走到这一步。
顾易同样也在关注着这一幕,对此并未感到意外。
对于沿海城市的发展自是无需多言。
真正让他关注的还是其中的细节,那就是海商们所联合成的商会以及最大的那几个商人。
——这些人如今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海上贸易的发展引来了太多的人。
这让他们的地位本就有所提升,再加上财富的不断攀升,更是让这些人无论是对地方也好亦或是对海外也罢,都产生了影响力。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虽然如今一切都看似在持续发展之中,但其中的基础其实是建立在大唐内部足够强盛。
但凡将来若是出现了意外,这些人很有可能会直接化身为地方的割据势力。
哪怕是内部没有帮手。
通过自身的财力,再加上海外的影响力,都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