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2章:《万历民鉴》出炉!让天下百姓皆有知情权与发言权 (第1/3页)
十一月二十五日。
三法司对高拱《病榻遗言》的联合调查结束,并拟定了一份长达七千余字的调查文书,针对高拱所言的矫诏、纳贿、王大臣闯宫案等一系列事件进行了反驳。
证据大多来源于密封于皇史宬、翰林院史馆的相关史料。
细节充足,非常考究。
小万历命通政使司将此文书抄录近百份,传于京师各个衙门,并张贴于承天门、贡院、国子监等主要人流聚集地。
一时间,民间议论声再起。
这次讨论的核心人物不再是张居正和冯保,而是王世贞与他的十二名学生,以及江南十余个私人书院的书生。
此调查文书一出,意味着高拱的《病榻遗言》不实,意味着所有谣传此事的人皆有罪责。
百姓们关心的是,文坛领袖王世贞会不会因此事被杀,他的十二名年轻学生会不会被重惩,以及天下的私人书院会不会因此事再次被封禁。
一些天生逆骨的书生士子看到这份证据详尽的调查文书后,仍然选择相信王世贞。
在他们眼里,无论真相如何,朝廷都会出具这样一份有利于张居正与冯保的公示结果。
他们一个字都不相信。
很快。
一群书生士子集聚于北镇抚司南侧约二百步的一座茶楼中,等待判罚结果。
站在此茶楼二楼的窗前,恰好可以看到北镇抚司的大门。
诏狱审判虽经常不依《大明律》审判,但此事在民间影响巨大,就算要处死王世贞,也会在北镇抚司大门旁的公告墙上,出具一份公告。
王世贞在民间文人群体中影响巨大,公信力甚高。
不到半日,茶楼内就汇聚了二百多名书生。
若王世贞是被关押到地方的某个州府衙门,恐怕一些书生士子早就聚众围衙了。
但这里是京师,关押他们的地方是诏狱。
围堵诏狱相当于谋逆,故而他们不敢在诏狱门前放肆。
若王世贞被处死,他们最多也就是在正阳门外不满地喊上两嗓子,在茶馆酒楼的包间中道一道对朝廷的不满,或者匿名写篇指桑骂槐的文章发在民间的小报上。
许多书生,只会从众,而不敢出头。
就在这时。
有人看到王世贞与他的十二名学生出现在诏狱外,他们身上无锁无枷,看上去并没有遭受任何刑罚,一旁只跟了以锦衣卫千户吕海为首的五名锦衣卫。
顿时,书生士子们壮着胆子朝王世贞奔去。
这些人,有些是因尊崇王世贞而去,有些是为寻找小报的写作素材,有些是为了博名声,储备日后吹牛的事例,还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看热闹。
不多时,北镇抚司前面的街道上出现一大群书生士子,见锦衣卫没有驱逐,他们渐渐都围了过去。
这在吕海与王世贞的意料之中。
曹威与吕海希望王世贞的致歉书能够发挥最大价值且让天下人不觉得是诏狱刑罚逼迫他撰写致歉书。
故而想让他在街头写下致歉书,然后再将他们带到刑部监牢。
将犯人从诏狱转到刑部监牢,一般是罪状减轻的表现,是要完全以《大明律》来定罪。
这时,王世贞停下脚步。
他环顾四周,高声道:“诸位,老夫马上就要被押到刑部大牢定罪,趁此机会,老夫向大家道个歉!”
说罢,王世贞朝着周围的书生士子躬身拱手,其后面的十二名学生也都随着躬身拱手。
面色尤为认真。
这让众书生士子们都不由得一愣,不知王世贞为何要突然行此大礼道歉。
王世贞缓缓抬起头,继续说道:“老夫道歉,是因老夫有罪,老夫发现高肃卿的的《病榻遗言》后,没有任何取证,因自己的私心作祟,借着自己在江南士子之间的威望,印制《病榻遗言》,然后传到南京、北京,使得朝廷公信力下降,影响新政进行!”
“经三法司取证,此《病榻遗言》乃是高肃卿于万历元年十月所撰写,当时的他刚被驱逐出京不久,心中愤恨,又逢大病初愈,故而言辞愤慨,内容多有不实,外加朝廷已将调查出的各种证据让老夫过目,事实证明,老夫之行径,涉嫌诽谤内阁阁臣与内廷掌印太监,老夫有罪!”
王世贞再次躬身。
这时,人群中一名书生高喊道:“弇州公,你是不是被胁迫了?若是被胁迫,我们为您撑腰!”
王世贞摇了摇头。
“无胁迫之说,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