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3章:翻墙阁老殷正茂:五万两银花出五百万两的气势 (第3/3页)
宏亮甚是惊诧,直接朝着殷正茂拱手道:“若是五万两,那下官便不在奏疏中撰写规模大小,陛下问及,下官也只能称难以定夺了!”
“不行,陛下更信钦天监之说,你做事必须做全面,迁陵之后,吉壤由钦天监定,陵墓设计由钦天监与工部一起定,预算需要你有一个大致估算。”
听到此话,杨宏亮的脸上满是委屈。
“殷阁老,依照常规,钦天监确实应参与陵墓设计,但五万两的预算,最多修个墓穴,下官要敢这样说,不是逼着陛下不孝吗?”
“殷阁老,五万两,着实太少了!您是不是有别的想法?”沈念开口道。
殷正茂微微一笑,道:“知我者,子珩也。”
“待陛下确定迁陵后,接下来便是要选择吉壤,吉壤定然是在昌平群山之中。”
“杨监正,老夫且问你,如何为祖陵选吉壤,与陛下的吉壤相比,要做到有何差异?”
此话一出,杨宏亮顿时愣住了。
往昔,吉壤的选择都是钦天监负责风水的官员筛选,最后皇帝实地考察后确定。
依照大明祖制,皇帝登基后便可选择吉壤,介于先帝的早逝,为小万历择吉壤就在这两年。
钦天监为祖陵选罢吉壤,若声称乃是当下昌平群山之中,龙气最浓郁之处,那接下来小万历的吉壤如何定调。
为祖陵选最好的吉壤,是对小万历不忠,为小万历选择最好的吉壤,是让小万历不孝。
主要因为这两处吉壤的选择时间过于接近,故而产生了这个两难局面。
“殷阁老,烦请您为下官解惑!”
殷正茂轻捋胡须,道:“二陵合一,为祖陵与陛下挑选一处吉壤即可,将祖陵置于陛下之陵的外围,庇佑陛下。”
“曾经,先帝之陵乃嘉靖皇帝为父母修建的寿宫改造,形成了‘祖陵孙用’之特例,而今完全可以开启祖孙共用一方吉壤之特例!”
“如此,五万两即使不够,也不会多出太多,待为陛下修建皇陵时,再继续修缮祖陵即可。”
“这……这……这……陛下会同意吗?我朝从来没有这种二陵共用一处吉壤的说法啊!”杨宏亮甚是不解,感觉此策不可行。
“你要直白讲,陛下或许不会同意,但换种方式,陛下一定同意!”殷正茂提高了声音说道:“我朝有定制,后世帝王陵墓之规制不得超越前代帝王陵寝之规制!”
“但是,先帝因驾崩过早,陵墓较为寒酸,陛下必不愿自己的陵墓规格低于先帝,而此举就是支撑此策的理由,你在奏疏上朝着这方面去写,然后再与工部协作,拿出一份看上去要消耗五百万两的陛下陵墓工程图纸,并表示迁祖陵之后,随着陛下陵墓之开建,再完善祖陵规模即可。”
“至于以后,陛下之陵墓要不要消耗五百万两白银或者更多,就看国库有多少钱了,若新政成功,国库充裕,拿出一千万两都没有问题!”
“妙啊!用五万两办成五百万两才能办的事情,且有里有面!”沈念忍不住感叹道。
当下的大明,就缺殷正茂这种不讲规矩、老谋深算的官员。
为皇帝画饼,他是第一个,且这个饼画得非常大,非常圆。
“有道理!有道理!”杨宏亮也附和道,但心中生出的想法是:与人打交道要比与老天打交道复杂多了!
随即,为了保障杨宏亮奏疏中的措施恰当,沈念亲自帮他润色了起来。
近午时。
小万历看到了杨宏亮的奏疏,然后唤其召对,讨论迁陵于何处,规模如何定。
杨宏亮依照殷正茂的交待回答,使得小万历甚是高兴。
午后。
小万历召内阁、礼部、户部、工部,议迁祖陵与迁泗州之民之事。
在殷正茂与张居正、申时行提前通气的情况下,讨论非常顺利,小万历决定将为祖陵与他的皇陵共选一块吉壤,先迁祖陵安葬,而后再进行修缮。
……
五日后,小万历拟旨宣告天下,迁祖陵,迁泗州之民。
时间定在明年五月之后,即泗州百姓收完麦子、豌豆、蚕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
迁祖陵主要由工部与户部负责。
迁泗州之民则由兵部配合地方衙门进行,经凤阳府地方官员们的计算,凤阳可吸收一部分泗州百姓,迁移的人数大约只有四万人左右,而非最初设想的近十万之众。
即便如此,面对诸多安土重迁的百姓,迁移的难度依然非常大。
朝廷将出动军队,分散迁移,并为百姓提前准备好临时住所,免除赋税,并给予金钱与粮食补助。
此举虽然非常折腾。
但为了治河,为了未来的漕运畅通,黄河安澜,势在必行,且是完全值得的,也能让河漕上的官员看到朝廷治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