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革新 (第2/3页)
多学子中选拔品学兼优之人,与他们促膝长谈,许以优厚俸禄、晋升之途,激励他们前往乡村任教。同时,于京城设立“崇文馆”,耗费大量心力延请饱学鸿儒、技艺精湛的匠师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经史子集、算术天文、农桑百工等知识,以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之法。他还亲自参与课程设计,与授课老师反复研讨,力求每一门课程都能符合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培训合格的教师,身披朝廷赐予的锦带,带着满心的热忱与使命感,奔赴乡村,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古风借鉴驿站传书之法,建立教育资源互通机制。他精心挑选一批身手矫健、办事可靠的驿卒,将京城学府的经典藏书、名师讲义、科举策论等珍贵资料,通过驿站快马传递至乡村学堂。为了确保资料的安全与完整,他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交接制度。同时,鼓励乡村学堂将本地的乡贤事迹、民俗文化、农耕经验等整理成册,详细记录每一个故事、每一项技艺。这些成册的资料再通过驿站回馈京城,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交流。
在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的同时,古风着手革新教育内容。他四处奔走,召集一众志同道合的饱学之士,共同创办新型学堂。在保留儒家经典研习的基础上,增设算术、地理、物理、农艺、商贾等实用科目,打破传统教育单一格局。
古风带领这些饱学之士,遍访各地藏书楼,不顾路途遥远,不畏艰辛。他们在藏书楼中日夜查阅海量古籍善本,常常废寝忘食。结合古今事例,将晦涩知识以深入浅出、朗朗上口的韵文形式呈现。如在物理教材中,以“秤砣虽小压千斤,杠杆之力妙无穷”阐述杠杆原理,让学生们在简单的语句中领悟深奥的物理知识;地理教材里,用“山川形胜各有奇,九州风貌入诗题”描绘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古风秉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古训,倡导启发式教学。课堂之上,他以历史典故、生活趣事设疑,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他常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组织学生参与农事劳作、商业买卖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比如,在算术课上,模拟古代集市交易,让学生计算物价、盈亏,学习度量衡换算,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
古风效仿汉武帝设立乐府收集民歌之举,精心挑选一批富有才情、热爱民间文化的文人墨客,组织“采风使团”深入民间。他们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收集整理民间歌谣、戏曲杂技、手工技艺等文化遗产。每到一个村落,他们都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切交流,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他奏请朝廷,为民间艺人提供田产、免除徭役,设立“百艺坊”作为展示交流场所,鼓励他们传承技艺。例如,在京城举办“民间百艺盛会”,提前数月筹备,精心布置场地。展示精美的剪纸、绚丽的皮影、精彩的杂技等,吸引京城百姓与四方来客,一时间,京城万人空巷,使民间文化大放异彩。
古风倡导文人墨客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以古之格律为基,融入当下百姓生活与家国情怀进行创作。他以身作则,日夜苦思,创作诸多诗词歌赋,以质朴语言描绘民间疾苦、盛世繁华。他还倡议举办“诗会雅集”“戏曲汇演”等活动,提前确定活动主题,邀请各方文人雅士、戏曲名角参与。为文化创作者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
然而,古风的改革之路并非坦途。一些守旧的官员和腐儒,秉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古训,顽固地守着旧有的观念,强烈反对改革举措,视其为离经叛道、亵渎祖宗之举。他们在朝堂上弹劾古风,以违背祖制、扰乱人心之名,言辞激烈地指责古风;在民间散布谣言,蛊惑百姓抵制改革,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一位身着朝服、胡须花白的礼部尚书率先发难,他向前跨出一步,手中的笏板用力一挥,脸上满是愤怒与不满,大声吼道:“古风,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竟妄图更改祖宗传承下来的教育和文化之法,实乃大逆不道!我朝历代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根本,培养出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你却要摒弃传统,引入那些奇奇怪怪的科目,简直荒谬至极!”说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