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第2/3页)

,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这个「他」指的是诸佛的功德,诸佛的教诲、诸佛的功德。这当中提出三段:第一段,讲本师释迦如来。「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当中,所介绍的净土因果,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因地修行,这件事情是「决无诳语」的。《金刚经》上说:佛陀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换句话说,佛陀在说话,他的情况是一种现量的境界,是一种不增不减的境界。佛陀说话的内容,跟他所见闻觉知的,是不增,他不会增加一点点,他如实的见闻,就如是的说;他也不会减少一点。这个是决无诳语,佛陀是真实的如实了知,也真实的如实的宣说,这是我们应要深信的。

    第二个「弥陀世尊决无虚愿」,这句话是「信他」的重点,弥陀的大愿力。我们讲影响我们的果报,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业力,业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愿力,愿力不可思议。

    我们凡夫一般没有福慧资粮的人,我们所发的愿是没有力量的,虚愿。比如说我们外出遇到下雨,下雨给我们很多的不方便,我们会咒愿说:从现在开始不可以下雨。但是还是继续下雨。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六波罗蜜的资粮,所以这个愿力没有力量,虚愿。我们虽如此的希望,但是不能实现。但是有福德资粮的人那就不同了。

    我看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里面说: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候,到了一个大国家去,那个国家的国王,他很欢喜修布施,深信三宝。他在位三十几年,他在位每隔五年,就做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除了身上一件内衣、裤子以外,全部的财产都布施给三宝,五年做一次布施。然后慢慢慢慢的,这些大臣、子民再慢慢慢慢供养他东西、供养他杯子、供养他衣服、床座、卧具,慢慢慢慢再收回来,他每五年要做一次全部的布施。到了晚年的时候,在第六次的布施,他想:这次大概是最后一次的布施。他把他所有的钱财全部变卖,除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以外,他盖了一间寺庙供养给三宝。

    这一天他请了很多出家人来参观,为这间寺庙开光。因为他在位的时候非常护持三宝,引起外道的讥嫌,外道私底下就放火,这个火就把这间寺庙烧起来。这个时候,这个老国王一看到寺庙被火烧,他一紧张:唉呀!这是我这几年来的积蓄啊!他马上跪下去咒愿,他说:愿我多生多劫所修的福报一时现前,用这个福报力把这个火消灭掉。果然这个火就停下来了。(呵──)可见有福报的人讲话算数。所以一个有福报的人,他咒愿还是有力量的。他把他过去所做的福报力,把它累积起来,咒愿在这个希望当中,这个希望在法界当中一发动,它就有力量,它就有力量把这个火,把这个业力的火给消灭掉。

    不过凡夫的境界当然是一种福报力,功能是有限的。其实圣人阿罗汉就好一点,阿罗汉他也咒愿,阿罗汉今天要入灭尽定,他就在这个树下一打坐就咒愿:「我现在要入灭尽定,我入定以后,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盗贼不能伤害我。」就入灭尽定了。入定以后在树下打坐,这个农夫这一天早上起床要去工作的时候:唉呀,有个比丘在这边打坐。他也不在意。晚上回来的时候,看到比丘还在。如是的几天看到比丘在树下打坐都不动。

    这个农夫这一天就好奇跑过去看:这个人是死了?还是活着呢?那入灭尽定的比丘是没有呼吸的,他用手去触他的鼻子:唉!这个比丘已经死掉了,真可怜,没有人为他处理后事。这个农夫就慈悲心,把这个比丘的尸体抬起来,用柴火这个大火去烧比丘的身体。烧了很久以后,把他整个袈裟全部烧光了。但是他身上的发毛一根都不受伤害。所以阿罗汉入定之前的咒愿:火不能烧我。他讲出这个咒愿以后,这世间上所有的火不能烧他的身体。所以阿罗汉的咒愿力也是很有力量的。

    不过凡夫的福德力、还有圣人无漏的戒定慧力量,这个咒愿都是有限的,而且多分来说是偏重在自受用。那佛陀不同,佛陀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修福、修慧,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的资粮所加持,他所发的愿啊: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阿弥陀佛他无量劫来,积集福德跟智慧的资粮,把这样的福慧资粮,它这种功德力,咒愿在第十八愿,它就能够普遍的面对十方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他能够没有简别的普遍摄受,临终忆念他的名号忆念十句,「十念必生」的一个愿力。所以阿弥陀佛他无量劫来的这种福慧的圆满,他所发的愿在法界当中,这个愿就不是虚愿,那是一个真实的功德力。这个愿,随时等待我们去感应道交,那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在法界当中。

    所以说,我们相信弥陀的这个本愿功德力,在法界当中那是有真实功德的。只要我们信、愿、持名的力量跟这个功德力一接触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得到他的加持,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有信心的。「弥陀世尊决无虚愿」,那这个弥陀的愿那不得了。

    「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这个是在《阿弥陀经》的「流通分」,释迦牟尼佛讲完《阿弥陀经》以后,「六方诸佛」现前,「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说什么呢?「汝等众生」你们应该要「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是本经的经题,你要相信这部经的内容。「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都异口同声的赞叹弥陀净土的殊胜。所以我们「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这是一种对于他力的、对于佛力的一种信心。

    基本上我们今天对于往生的成就,是两个大方向的建立信心:一种自力,相信我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这是一种方向。看早期的大师,尤其是永明延寿大师,他对信自特别强调,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到了末代以后呢?印光大师就比较偏向于他力信心。你看印光大师他这个信心是怎么建立的?

    「信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所以印光大师他所强调的是他力信心。或者,我们在一种次第上,我们刚开始可以先建立「信他」,相信弥陀的本愿功德是存在法界当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仰仗弥陀本愿的摄持往生,是可以有这样的一种思考。慢慢的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不断的熏习,我们就能够回光返照,慢慢慢慢对我们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的功德力,也能够建立信心。从这个他力信心,又能够建立自力信心,自他不二,那就更圆满了。这里是讲到信自、信他。

    这个六信我们最后把它作一个总结。看「附表」第一,「深信三力不可思议」:

    一、弥陀大愿力──能应(喻如月)

    二、自性功德力──能感(喻如水)

    三、名号功德力

    蕅祖在「五重玄义」的时候,他谈到「信」,他广泛的谈到六信。但是到了经文的时候,这个第一大段〔第二六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他在这一段当中讲这个信,他是把它会归到三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大愿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约着「自性功德力」,我们这一念的心力也不可思议;第三个「名号功德力」,法力不可思议:三力不可思议。到经文的时候,蕅祖把它融通了、把它浓缩。这个弥陀大愿力,这个佛力不可思议,是把前面六信里面的信他、信事、信果,把它融合在这一段里面。

    弥陀大愿力当中,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里面,智者大师把弥陀四十八大愿,分成两大类,说:这个四十八愿当中,有一类是成就净土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