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6集 (第1/3页)
请看〈补充讲表〉第三页,第三页是讲到「欣厌二门」。这一段我们分成两科:第一科「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这一段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开示,我们把这一段开示分成三段来解释,先看第一段总标生死根源。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
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
第一个,是要我们先明白,我们念佛的一个真正目的。说我们平常「念佛求生净土」,当然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弥陀的功德可以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以佛法也不排除现世的安乐。我们念佛、打佛七,能使令我们身体健康等种种福报;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现世的安乐,当作念佛真正的目的。如果这样子的话,就像是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一样。因为现世的安乐是无常的、诸行无常的,一下子就破坏掉了,就像糖果吃完了就没有一样。因此我们念佛的目的,除了现世的安乐以外,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了」断无始的「生死」轮回这件「大事」情。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追求安乐,这个安乐也包括现世暂时的安乐,但是他所强调的还是在来生永恒的安乐、无量生命的安乐。我们每一次的生死轮回,在三界里面,每一个果报,都累积了无量无边的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要离开痛苦得到安乐,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要了断生死,否则追求安乐就变成是一句空谈。所以说,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念佛的真正目的,「是要了生死大事」。
「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假设我们不知道生死的根源,我们怎么去了断生死?就像《楞严经》上说:我们在修楞严止观的时候,你要知道你这个军队,要对治这个贼,贼在哪里你要知道,否则你这个军队要跟谁打仗也不知道!念佛它是一种能对治的力量,到底这佛号是要对治谁?它的根源在哪里?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否则「毕竟向何处了?」就没有一个方向,修行就没有一个方向。第二段就正式讲出生死根株:
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有两个主要的因缘:第一个是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是爱取的因缘。若从唯识学的十二因缘观察,说我们会有生老病死,第一个有过去的无明,这个我执,主要是执着有一个我,我们认为色受想行识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我」的观念一动,无明缘行,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总之是有漏。这个业力就会去创造一个阿赖耶识的名色、六入、触、受,可能是一个天上的名色,可能是地狱的名色,一个六道的种子,一个业种子,这都是属于业力,有漏的业力。当然这个有漏的业力,都被阿赖耶识摄持住了。我们这一念微细的阿赖耶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业种,包括人天的业种、包括三恶道的业种,所以讲「业不重不生娑婆」。
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善业、恶业的种子,被我们的心所摄持住。但是单单是业种,是不能得果报的,还必须有爱取,所以讲这个触受,叫爱、取、有。这个「有」就像是一个种子经过水的滋润以后,能生出芽,有这个得果报的力量,叫做「有」。所以「有」能够引生「生」。这个「有」怎么出现呢?必须是爱取的滋润。你必须对这个果报体有「爱取」的烦恼,去滋润你过去的业种,这个业种才能够变成有、变成生,乃至于老死、忧悲苦恼。
所以我们从唯识十二因缘的观察,我们在三界得果报,除了是过去的业力以外,在临终的时候,必须对三界有爱取烦恼的滋润,由过去的业力及现前的爱取,然后在三界投胎,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作总结:
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
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他不讲业力是生死的根株,而是讲「爱」,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理由。因为,站在净土的角度,它讲「带业往生」,它还不强调你「业尽情空」。说你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没关系,你不要去触动它,临命终的时候你保持一种正念,「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在临终的时候不要去动三界的爱取,不要去触动过去的有漏业力,它不能得果报的。
临终的时候,「强者先牵」,临终的时候,你以强大的念力「随念往生」,随着你强大的信、愿、持名的念力,然后使你无量无边的业力都不活动,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说,站在净土的角度,这个「爱取」又特别的值得我们对治。因为如果说是「消业往生」,那不知道要消到什么时候!那这个净土法门就不能说是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了。
所以基本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往者已矣」;我们现在重新改过、忏悔以后,我们要对治我们心中的爱烦恼,就是不要去滋润这个业力。所以我们这个三界的生死,生生世世舍身受身,都是由一次一次「爱欲」的烦恼来滋润才「流转」的。就像飞蛾扑火,你自己去扑火的,不是别人推你进去的。我们三界流转,不是上帝推我们来流转的,是我们自己的爱取烦恼,一次一次的受生。
这一段是把生死的根源找出来,表示着我们在念佛当中,我们知道对治什么样的烦恼。这个佛号一个的对治方向,是要去对治心中的爱取烦恼,先把这个方向标出来,否则你这个佛号没有方向。好,再看第二段: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很重要,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对治「爱根」的烦恼,把它消灭。但是:
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但是这个爱的烦恼,这无始劫来的串习,因为它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由它的活动,所以它不断的造作,它势力也特别大。我们「日用现前」的时候,「在家」里面,平常看到「儿女子孙」、看到眷属,这个子孙很可爱,这个情执──眷属的情执;或者是你各式各样的事业「财产」很丰富。我们对这种事情,就有一种「爱」的心念,这种世缘所引生的「念」头,都是「生死活计」,都是生死的业力。
一般来说,福报大的人,这个生死的业力会更大,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这当中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福报越大,你的眷属越圆满、家庭事业越大,你很容易动爱烦恼。既然你很容易动爱烦恼,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强。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有一点障碍的人啊,他比较容易厌离娑婆,所以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所以说:
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假设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个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在念佛,增长「念」佛的力量,心中有一种念力;但是一方面,爱烦恼也念念在增「长」:两个方向都在增长,正忆念在增长,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所以说: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一般念佛的人,要不看经论,就会以为这个念佛就是一个数目,我今天念五千声、一万声,好,功课做完了。这个内心,只是把佛号当做一种功课。这当中不断的熏习,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事实,不断的熏习它有力量。但是,并没有从这个佛号当中生起一种观行──观照的智慧,这种厌离娑婆的愿力没有栽培起来。因为没有厌离娑婆,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我们不断的念佛,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世间的事情,你不对治,它也就增长,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临终时要保持正念就有问题。
上次我们也讲过上海有一个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把他的家产,晚年的时候拿出一大部分的钱,盖了一个颐园(颐和园的颐园),请了很多人来念佛。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他布施这个念佛堂,大家很感恩他,很多的信徒来帮他助念。哦,这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佛号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相貌看起来是安详自在。
但是后来他太太一来的时候(他太太没有学佛),一来就吵啊、哭啊,说:你离开了以后,我应该怎么办呢?哭啊、闹啊。这个时候,临命终的人,这个精神(他跟他太太感情很好),一动情执以后,整个脸从安详当中,转成一种不安、恐惧,最后死掉了。死掉以后托梦给他儿子说:他生在香港一只小狗。他把这个小狗的相貌讲出来,是白色的小狗,头上有一块黑黑的。他儿子就寻着这个地址,就找到香港的家里面,果然这个地方生出了七只小狗。他就如是如是的讲,就把那只小狗找出来,带回来,到寺庙去放生。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林居士他平常布施念佛堂、他也经常参加念佛,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佛号的操作,转成心中的一种止跟观的力量。我们一般都是把佛号做完了就好,不知道这个佛号在操作当中,应该要把这整个佛号的运转,要在内心当中要生起一种对治的正忆念,止跟观的对治力。这止跟观的对治呢,这个箭头要面对爱取的烦恼,针对爱取烦恼来对治,这个工作我们平常没有注意,所以临终的时候就容易出状况。所以说「回光」返照这「声佛」号,就「敌」不过这个「爱」、也「断」不了这个「爱」,当然也就不能了「生死」。
看最后一段的总结。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憨山大师他解释说:
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
因为我们无始劫来在三界里面得果报,那无量无边的次数,就像宗喀巴大师说到:每一个众生,上至上面的小鸟,下至地上爬的蚂蚁,乃至海洋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看得出来我们的受生有多少次。这一次一次「爱」取的串习,这个力量很强大的。那我们「念佛」,多分来说今生「才发心」,非常的「生疏」,念佛的时候又夹杂着妄想,所以这个力量很薄弱。所以说,如果我们单单只是想要用止的力量,来对治爱取,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
我平常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个贼的活动,就放纵这个爱烦恼,看到境界还是随顺过去的习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用佛号来对治这个爱烦恼,「临命终」的时候「爱」烦恼「现前」,我们就作不了「主」。所以说:
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这个地方关键,是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就是我们这个信、愿、持名,这个三资粮,在修行的方向上,念念之间要对治三界的爱取烦恼,在这个「生死根上,念念斩断」。所以蕅益大师他很强调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说我们平常就不能调伏自己的爱取烦恼,那临终的时候,当然是作不了主,所以这平常的栽培就很重要的。
好,这一段是说明「以愿导行方名正行」,就是在念佛的操作当中,这个「观」是很重要的,由这个观行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由这个观行的支持,这个时候佛号的力量就能够对治爱取。那怎么修观呢?我们看第二段,〈补充讲表〉第六页:
二、正明修观发愿是名切愿
我们这个愿力要能够真实、很切实的生起,那它必须要有观行的。观行当中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是「欣求极乐」。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受生,主要有两个方向,就是我们只要今生没有达到涅槃,我们一定有来生。一定有来生,我们这当中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我们在三界里面继续得果报,可能我善业强到人天得果报、恶业强到三恶道得果报,这是第一个,你在娑婆世界继续的受身,这是你一个选择;其次,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得果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