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0集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二页,「念佛十种功德」的第「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这个「所杀免命」这个「免」字是错字,应把它更正为「所杀怨命」,怨恨的怨,把这个「免」改成怨恨的「怨」。
接下来我们看《讲义》第十二页,「四、明力用」,这是「五重玄义」的四科,说明本经的功德力用。前面的信、愿、持名是讲到净土的因,这一科「力用」是讲到往生不退是讲到净土的果,前面是约因地,这个是约果地。这个「力用」当中,我们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总标力用」,先标出本经力用的内涵,看《讲义》: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本经的「力用」分成两部分:第一「往生」,第二「不退」。这个「往生」是指往生到四种净土,这是约所受用的果报来说。「不退」是成就三不退,圆证三不退,是约着内心的正念来说。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信、愿、持名,到了极乐世界,基本上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我们所受用的这种果报,不管是正报、或者依报,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都是一种安乐的境界。其次,我们受用安乐境界的时候,念念之间有所谓的「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种三不退清净力量的摄持。
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基本上是「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安乐的功德;「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有一种清净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师就讲到本经有两种的力用,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往生到四种净土,第二圆证三不退。这是讲到本经的「力用」,标出它的内涵;这以下就各「别」解释它的「力用」,就把「往生」跟「不退」分开来解释。先看「往生」有「四」种「相」貌,看「总标」: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我们「往生」到净土去,这个净土基本上分成四种国土,每一个国土当中又「各论九品」,又分成九品。以下我们先简「略」的说明他往生「四土」各式各样因地的相貌。前面是讲因,后面是讲果,我们看「别显」: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好,我们加以解释。「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这个「执持名号」是通于下面三个,这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净土法门的正行是「执持名号」,你所有的六波罗蜜是助行。你今天不忆念弥陀的名号、不忆念弥陀的身相功德,你持戒再精进、布施功德再大、智慧再深,都没有往生的道理,因为它这个是一个他力法门,所以「执持名号」是很重要的正行。这个佛号念到乃至还没有「断见思」烦恼,或者是「散」乱心、或者是禅「定」的心。
像广钦老和尚,他有一次在承天禅寺打佛七,我看他的开示当中,他有一次佛号念了三十六小时,佛号任运的现前,心中一片光明,没有昏沉掉举,那就是得到禅定了。是不是断烦恼,这个我们不知道,起码是有禅定。这种情况在凡圣「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三辈九品」我们待会再说。
这个凡圣同居土,它里面的情况是这样的,就是有这个「凡」。这个凡夫指的是,在这个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极乐世界只有人天二道,或者是人、或者是天。《无量寿经》上解释: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天,我们看不见天,天看得见我们;这极乐世界的人跟天,是能够互相见闻觉知的,我看得到你,你也看得到我,它有这种情况。这个凡夫有人、天两道的凡夫。
这个「圣」指的是二乘的有学位,或者初果、初果向、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乃至四果向,这种二乘的有学位叫做「圣」。这一类的人,包括凡夫、圣人都是在凡圣同居土里面安住。就是你的佛号念到乃至还没有断见思烦恼之前,都隶属于这个国土,这是第一种。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你能够把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讲这个事一心不乱,它是「见思任运先落」,把「见思」的烦恼给消灭了,「生」在「方便有余土」。这个「方便有余土」怎么说呢?这个「方便」指的是修习这个空观──我空观、法空观,它是一种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悟入实相的方便,他修这个方便道,就是我空、法空。
这个「有余」是因为无明未破,所以「有余」,他还以剩余,他虽然破了粗的见思,但是微细的无明烦恼没有破,所以相对大乘来说,他的烦恼还是有所剩余,所以叫做「有余」。这个「方便有余土」所收摄的众生,包括二乘的无学,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地前菩萨,这个初地以前的菩萨,都是在「方便有余土」安住。
第三「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说我们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呢?「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就是破无明、证法身,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身。这个时候,我们到极乐世界是生在什么土呢?「生」在「实报」庄严土。
这个「实报」就是一种真实的果报。凡夫的果报不真实,说你今生是个人,不真实,因为没几年你死掉以后,你下辈子变成另外一个众生了,这个果报体不能够恒常相续的受用,它会变化,就像我们做梦,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你说你做梦的时候,你梦到你是一个国王,多么的自在,醒过来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不真实。你说你今生过得很快乐、很有钱、眷属很好;但是你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这不真实。
这种初地以上的菩萨,他有所谓的功德报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功德报身。这种功德报身得到以后呢,它能够尽未来际的受用,所以叫做「实报」,这个果报是真实的,它不会破坏的。「庄严」,这个「庄严」是简别二乘的偏空,它有无量无边的庄严,当然主要的是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它有依正二报。这个是指初地乃至十地的菩萨。
「亦分证常寂光土」,这个「常寂光土」跟「实报庄严土」是不一样的。这个「实报庄严土」是一种果报,是一种受用的果报,就是你这个六根能够接触六尘,能够见闻觉知,能够受用的果报。这个「常寂光土」,它不是受用的,它是一种理性,这真如法性,它是一种无相的法性。
这个「常寂光」怎么说呢?「常」指的是法身德,它常住而不变,这第一个。这个「寂」指的是解脱德,它有寂灭的意思,寂灭烦恼,不再受烦恼跟业力系缚,所以叫做解脱德。这个「光」是指般若德,心中的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常寂光」,有常住义是法身德,这个寂灭义是解脱德,光明义是般若德。这是讲到真如的三种功德。这是讲念到「理一心不乱」的情况。
第四个「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我们这个佛号能够念到所有的「无明」完全都消灭了,你到那个地方「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那就等于是成佛的意思了。
智者大师把净土分成四土,蕅益大师也引用这个思想,他就把这个作一个判教。不过我们一般来说,值得我们关心的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我们一般要念到断烦恼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特别关心的是这个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三辈九品。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四,三辈往生」:
附表四─「三辈往生」
前面的信、愿、持名是因地的修行,这三辈往生是果地的功德。天台宗的修行当中,有「十法成乘」,其中一个讲到「知位次」,就是你修行要知道你所相应的位次,你要知道你的阶位在哪里,才不为生起增上慢。净土的位次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无量寿经》的三辈,一个是《观经》的九品。先看《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看第一个上辈往生他的因缘。他的因地有四个:
一、舍家欲作沙门, 二、发菩提心
三、专念彼佛, 四、修诸功德
这个是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据《无量寿经》写出《无量寿经讲述提要》,他作了这一个讲表,我们把它引用出来说明。这个上辈往生因地的栽培,有四个内涵:
第一个「舍家欲作沙门」。你要成就上辈的功德,基本上你有无常、苦、无我的一种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五欲,你能够知道世间的五欲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不能作主的。这个时候你放弃了世间的五欲,出家修行,看这个意思,上辈往生是针对出家人来说的。
第二个「发菩提心」、第三个「专念彼佛」,这两个是一个正行。这个《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正行,先讲「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根据《菩萨地持经》上说,有四种因缘。
我们解释一下。说我们要生起菩提心第一个因缘是见佛神通。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看到佛陀有无量无边神通自在的境界,佛陀在《无量寿经》上说:他能够把一个国土截断,把它拋到另外一个国土去,截断一个国土,而拋到另外一个国土去。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有种种的福报受用。你看到:唉呀!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啊!佛陀为什么有这些功德呢?因为他有无上菩提的原因。所以我们追求无上菩提,这第一个因缘,见佛神通。
第二个是闻法欢喜。你在这个大乘经典当中,听到佛陀开示大乘实相的道理,非常的深妙不可思议,生起了欢喜心。你想:唉呀!无上菩提的力量太大了。佛陀得到无上菩提以后,能够宣说这么殊胜的真理。哦!我一定要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第二个闻法欢喜。
第三个悲众生苦。你观察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在三界当中流转,而每一个生命当中,他都不断的去承受老病死的苦。而这些有情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所以说去救拔他们离开这个生死,到达安乐的涅槃,是我的责任,悲众生苦。这个时候,我没有其他的选择,为利有情愿成佛,我只有成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