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 (第1/3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佛陀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情形,佛陀是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果地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介绍依正二报当中,佛陀是先讲依报「依报妙」,再讲「正报妙」。「依报」当中,先有一个简略的解释,一个「征释」,再一个广泛的解释「广释」。

    在解释这个「依报妙」当中,佛陀主要的方式是一个问答,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彼土」,就是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个十万亿佛土那个国土,是什么样的理由安立做极乐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整个依报的文,后面的不管是简略的回答、不管是广泛的回答,事实上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当然这以下有很多理由,从苦乐的理由、从染净的理由、从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弘法因缘的理由,所以这个国土有资格安立做一种极端圆满的世界。他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从苦乐当中来安立这个极乐。这个国土是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佛陀回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当中,蕅祖的回答,我们前面两个都解释过了,看「别明苦乐」。

    「别明苦乐」当中,蕅祖分两段:第一段「正释四土」,然后「点示行妙」。先解释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蕅益大师在解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两句话,他用四土来分别。站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人来说,不管是人、不管是天,没有「分段八苦」,没有分段生死的八苦。这一段蕅益大师解释的很略;但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面,他有详细的说明。因为这个凡圣同居土对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们把莲池大师的文引用出来,作一个介绍。

    莲池大师说:第一个「莲华化生,故无生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莲华化生,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一个胎生。这个胎生,你刚开始来到这个人世间,你的果报体不是马上能够在地上活动的,你必须要住在母胎里面,在这个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那个地方安住,非常不自在。所以说这个是生,你刚开始受生,你的果报体就要去承受十个月的胎狱之苦,像牢狱一样,把你给困住,使令你不得自在,这十个月不能活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莲华那么广大的莲华,我们会讲到:有百千由旬这么大的莲华,在里面活动,所以没有生苦,「莲华化生,故无生苦」。

    第二个「寒暑不迁,故无老苦」。我们娑婆世界的气候是变化,一下冬天、一下子是冷,寒暑的变化使令我们色身变老,变得丑陋。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情形,没有寒暑的变化,所以他色身永远保持一样的庄严,没有这种老的痛苦。

    第三个「非分段身,故无病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分段生死的业报身;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意生身,或者说是法性生身,有两种情况。这种情况,他这果报体不会生病、不会四大不调。你吃再多的东西,他也不生病;你不吃东西,他也不生病。他的果报体不是我们这种业报身,他没有病苦,「非分段身,故无病苦」。

    第四「寿命无量,故无死苦」。死亡的痛苦对我们是最厉害了。生老病的苦,我们一般人能够接受的;但是死亡这件事情,对我们一般凡夫有所得的一个心情来说,这个打击太大了。这怎么说呢?因为我们从懂事以后,在这个人世间主动积极的经营,不管是读书、不管是做事业。好不容易一生当中,创造了一种暂时安乐的境界,有房子、有美好的眷属,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名、地位。本来是应该好好的安住了,这几十年的辛苦不容易啊,十年寒窗啊。但是遇到死亡的时候,把你今生所有的努力全部破坏了,你必须又去投胎,又重新开始。

    所以我们说这个生死疲劳,《八大人觉经》说:「贪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死疲劳这件事情,从死亡的角度来观察,我们这一生实在是太疲劳了。你今生好不容易盖了一个房子可以安住了,这地震一来破坏了。怎么办呢?重新再盖。重新再盖,好不容易盖好了,应该可以好好的安住下来吧?不行,又破坏了。所以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这个死亡一次一次的打击我们,这件事情太苦恼。所以阿弥陀佛的慈悲,他提供的果报体是寿命无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使令我们有安全感。所以这个「寿命无量,故无死苦」。

    第五「无父母妻子眷属,无爱别离苦」。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所以你没有所谓的父母这件事情。极乐世界也没有女人,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妻子,每一个人都平等。这世间上的事情,「爱是苦本」,我们既然没有这种亲属的爱着,也就没有所谓的爱别离的痛苦,所以「无父母妻子眷属,故无爱别离苦」。

    六「所求如意,无求不得苦」。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有自在力,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求如意,所以没有求不得的痛苦。

    第七「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大家都是修行人,所以没有怨憎会的痛苦。

    第八「观照空寂,故无五阴炽盛苦」。极乐世界的那一念心,念念的观察空性的真理,这个时候把身心的这种炽盛、这种流动相给消灭了,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安乐。所以观照空寂,它没有五蕴炽盛的痛苦。所以站在凡圣同居土,「无有众苦」是它是没有「分段」的「八苦」。

    「但受诸乐」怎么说呢?

    第一个「不病不老」。极乐世界的这个身心果报,它没有老病的情形。他从莲华出来以后,他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从现在开始到无量寿都是这样子,他不会有这个生病来干扰你、没有老来干扰你,没有这种事情,所以他这样也是一种快乐的情形。

    第二个「自在游行」。我们凡夫的心情,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常者生厌,一直在一个地方待,再好的地方总是觉得不圆满,所以它就是有这个神足通。我们下一次会讲到,「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它的果报体提供你神足通,他的活动范围能够到达十万亿佛的神足通。你能够以这个神足通,遨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这样子也是一种安乐的境界,「自在游行」的安乐。

    第三个「天食天衣」。我们娑婆世界衣食的获得,你要去工作,花八小时,把精神体力投资了以后,才有所谓的衣食现前。极乐世界的衣食是:思食的食、思衣得衣。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有这样的习气,他欢喜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饮食,你一想,它就现前,吃完了就消失掉,他「天食天衣」安乐。

    最后「诸善聚会」,人跟人之间都是和平相处,有这样一种安乐的情况。这个是站在凡圣同居土,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一种情况。接着我们看方便有余土:

    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的空观,是从「体」空「观」悟入的,所以它是「巧」,它没有我们娑婆世界一种沉空滞寂的痛苦。我们看《阿含经》说:这个人在娑婆世界成就阿罗汉以后,他的心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就是说这个阿罗汉他思惟这个苦谛,思惟得很厉害,刺激他成就圣道以后,他的一念心情:少事、少业、少方便。他没事他就愿意入灭尽定,去受用他那种涅槃寂静乐。

    当然这当中有寂静的安乐,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说,他还是有苦。什么样的苦呢?「沉空滞寂」,就是他不活动。不活动,相对于大乘的法门来说,他也是苦,一种很沉闷的痛苦。极乐世界没有这种痛苦,极乐世界的阿罗汉,他那个果报体,没有「沉空滞寂」的痛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他能够受用种种的三昧神通这种安乐。

    当然这个方便有余土的这个安乐,又更加的巧妙。前面的凡夫世界,这种饮食、睡眠的境界,那是比较粗的一种有为法。这个三昧神通,它这是一种无为的安乐,跟涅槃相应的无为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站在「实报」庄严土,它这个「心观」,就是他修一心三观悟入的。极乐世界的这种实报庄严土,没有「隔别不融之苦」。就是我们凡夫这个娑婆世界、难行道这个身心世界,它就是会有一种「隔别」的障碍。说你修空观,有时候对于我们对于假名、假相的分别会有障碍;但是你在事相上分别,这障碍你修行空观,理会障事、事也会障理,就是有这样一种「隔别不融之苦」。但是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事情,「但受无碍」,空有无碍的「不思议乐」。这个大乘法乐。

    这个大乘法乐,在经典上说:法身菩萨那一念心跟阿罗汉的心是不一样。阿罗汉的心他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