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第1/3页)

    请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页,「遥远即到疑」:

    五、遥远即到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这个地方是说明距离的疑惑:「西方」国土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这么的远,临命终的时候,怎么能够马上往生呢?蕅祖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我们之所以往生,这当中主要有两种的力量:第一个「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的念头一动,就能够到十法界,说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其次,「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其次呢,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本愿的摄持,佛力不可思议。

    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况,就像「镜」子去「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在空间上「层数宛然,实无远近」,在时间上「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换句话说,这个时空对镜子是无障碍的,关键在你跟镜子是不是相应。换句话说,这个山水,它一定要在镜子的前面,你把这个山水放在镜子的后面,怎么照也不能够出现。就是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先后、也不在空间的远近,你一定要把它放在镜子的前面,它就能够显现。

    我们往生净土亦复如是,关键还不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不在距离;而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能够成就这样的资粮、成就这样的因缘,跟弥陀的本愿能够感应道交,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蕅益大师把它合法: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句话,蕅益大师讲得很有力量。感应道交这件事情,这个「十万亿佛土」依报的「极乐」世界「亦如是」;正报的「阿弥陀亦如是」;乃至「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的「现前」,我们众生的「往生亦如是」。而这些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个「海印三昧」跟「大圆镜智」,都是说明我们这一念所谓的自性清净心,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不过古德解释「海印三昧」,偏重在「理具」,这个「海」具足无量无边的宝,偏重在理具;「大圆镜智」偏重在「事造」,它偏重在显现这一部分;这个「海」偏重在含受、理具这一部分。前面的话,实在是佛陀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之灵文」。所以说佛法的缘起观,是建立在现前一念心性的基础之下,所谓的万法唯是一心。

    过去天主教有一个神父,他说《圣经》他越研究,他的信心越动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神父他的心很细。就是说虽然天主教他们归依上帝,他们也是一种归依的心情;我们净土法门讲归依阿弥陀佛:但这两个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天主教他们所归依的上帝,是离开这一念心以外,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有自体的上帝。所以他整个归依在操作的时候,是明显的心外求法,那心是向外的。

    我们大乘的净土法门,讲到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蕅益大师一再的强调:这个阿弥陀佛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与我心性本无外故。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哪里?他存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在归依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回光返照的。所以这是一个不同的方向。这外道在求归依的时候,他的心是向外的。我们净土人在归依的时候,我们愈归依内心是愈寂静。你这个心向外,你愈归依心是愈扰动的,你的方向不同。

    所以我们说:这个人会怀疑十万亿佛土不能去,这个人一定是初学者。一个老修行人,他把佛号念到有功夫的时候,即使他没有明白教理,他讲不出个道理;但是他一定肯定他能够往生。

    就是这个念佛法门你愈深入以后,我们讲:阿弥陀佛为什么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句话我们怎么体会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念佛;而且你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的确佛陀已经帮你化掉很多灾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体会。

    但是你在这几十年的念佛当中,你会有一个经验,就是说你每一次念佛,佛对你的加被都不一样。你越专注,佛对你的加被越大。这表示什么?假设佛是离开你的心中有独立的体性,他每一次对你的加被应该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是这么真实独立的自体!你每一次跟他接触,他给你的力量应该都一样!但事实上不然。他给你的力量,要看你当时的虔诚、专注。可见得佛不离开我们一念心中。之所以为什么我们每一次不同的心态,我们所接受到的佛力加被会不一样,这表示佛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他不能够离开我们心的因缘。

    我们一个人念佛慢慢上路以后,你内心当中就会想出蕅益大师这句话:「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你就会肯定的讲出这一句话出来,往生极乐世界你不是问题。

    因为真理它是禁得起锻炼的,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你不断的去修行,你跟真理愈接近,你会觉得这句话是真实的。一个违背真实相的道理,你越修行,这个错误的思想颠倒会愈明显。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复如是。」这个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这个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原来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这距离不是问题。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跟弥陀相应,这是个关键。这个地方是破除我们对距离的怀疑。

    六、二行差别疑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执持名号它是「行行」,信愿是「慧行」。一般行行是偏重在事修,属于定门;慧行是属于慧门,是属于正行。这样子讲,持名应该是助行了,怎么说是正行呢?看蕅益大师回答: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我们刚开始在栽培的时候,应该是先有信心,我们相信这句名号具足三力不可思议,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具足三力不可思议,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仰仗弥陀的名号,使令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有这样的可能性以后,我们才进一步的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乃至于执持名号。就是这个信、愿、行在生起的次第,你的确能够前前引生后后。但是当这三个资粮同时操作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先后,这三个就不能分割了,离开一个,两个都不能成就。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信愿」是偏重在一种理观,一种理观、一种智慧的抉择;「持名」是偏重在事修,它是偏重。但是这两个在操作的时候,是互相影响的。就是说你为什么会坚持去念佛?因为你有信愿的引导。信愿的引导,使令我们能够万缘放下、死心塌地的念佛。我们念佛以后,又增长我们的信愿,我们更能够肯定这是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复如是。」经过你实际的操作以后,真理毕竟是真理,禁得起锻炼,你会对这件事情更加相信。所以信愿引生持名,持名加强你的信愿,这两个是不可以分开的。最后:

    七、能除罪否疑 分二

    平日除罪疑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内心非常的至诚恳切,能灭「除」众「多」的「罪」业;那平常「至心称名」也能够「除罪」吗?平常我们在佛堂念佛也除罪吗?看蕅益大师回答:

    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蕅益大师这个文词写得好。蕅益大师一开始先作一个譬喻说:这个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所有的黑暗都消除掉了,太阳有对治黑暗的功能。这个意思就是说:「称洪名,万罪灭。」这个佛号亦复如是,它有对治罪业的功能。你这佛号一现前的时候,「万罪灭」。基本上光明跟黑暗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个人为什么会有黑暗呢?因为他没有光明。这个人为什么罪障重呢?因为他心中没有佛号,心中没有佛,就是有罪障。所以「称洪名,万罪灭。」再看:

    散心除罪疑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至心称名能够灭罪,如果我们「散心」念佛,一方面念佛、可也是一方面打妄想,一方面打妄想、可也是一方面念佛,这样子能够破除罪障吗?看蕅祖的回答: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我们散乱心念佛,也能够除罪;但是因为你内心当中,你这个佛号对烦恼没有调伏的功能,所以净业不成就,就不决定往生。能够灭罪,但不保证往生。因为「悠悠散善」这个散乱的善业,很难抵抗「无始」的罪业。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如果我们今天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没有加上「信、愿」这两个理观,只是事修,我们看,假使把信愿这两个观慧拿掉,就是持名的话,这样的灭罪情况,就是说你无始的「罪」业如果「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你用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还不是空过,「昼夜弥陀十万」,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每「一声」佛号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事实上跟你所「积」的罪业比较呢,「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所灭的罪还是有限。

    就是说假设你这句佛号没有真正的信愿具足,你只是嘴巴念佛号,事修;那你所灭的罪,饶你「昼夜弥陀十万」念一百年,所灭的罪还「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这解脱生死。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心不乱」,其实我们在看这个一心不乱的时候,要注意「不乱」这两个字。「一心」是不难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五分钟、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把这个佛号念到「一心」,心一境性,这不难。但是要达到「不乱」,不为烦恼所乱、不为见思烦恼所乱。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心」是生善义,「不乱」则破恶义。就是说你为什么不为烦恼所乱?表示你已经有对治烦恼的力量。因为我们烦恼一定会活动的,生死凡夫哪有人不起烦恼的!但是你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不为烦恼所乱呢?他为什么会被烦恼所乱?就是他没有这个理观,他对这个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在念佛的时候强调:

    「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重要的事务。所以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你要看看你这个佛号是不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