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第3/3页)

时候「心不颠倒」来说。就是说「心不颠倒」是有佛力的加被,而达到心不颠倒,这个也是功德利益。这怎么说呢?「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就是我们自力的修行,我们平常这一念心,身体健康,果报体不障碍我们,也没有老病死来障碍我们,身体健康、心情也愉快,心中也没有烦恼。我们内心当中也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三障暂时不现前。我们就在这个冷气的大殿当中,我们这一念心也会去思惟甚深的法义,跟一切法毕竟空的真理相应,也可能。

    但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怎么回事呢?这临命终的境界,跟平常在冷气房的情况不一样。(哈哈)在临命终的时候,《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第一个是明利心(明了的明,利益的利),这个时候的明了性很强,但是他极度的散乱,就是乱心位,你控制不住,这种散乱不是我们一般的散乱能够比的。怎么个散乱法呢?明利心的时候,你一生的善恶业力一直起现行,你根本控制不住,就像泉水一直流出来一样。你小时候做过什么事、长大后做过什么事,你本来都忘了一乾二净,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可是原原本本的现前,像看电影一样,善恶业力一时现前,这个时候你极度的散乱,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叫乱心位。这种你控制不住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念佛往生,应该在明利心的时候就要成就了,因为这个是最好念佛的时候。

    如果在明利心的时候,你没有把佛号提起来,明利心过去以后,下一个就是昏昧心。这个时候,一个人开始正式死亡,你的诸根开始败坏、你的心识开始昏昧。你可能是耳识失去功能,耳朵听不到声音,外面任何的讲话声你听不到了;或者眼识失去功能,看不到外面的境界;这前五识次第的破坏、昏昧。这个时候,你真的感觉到你要死亡了。一般人在昏昧心的时候,会生起一个痛苦。

    这个痛苦怎么回事呢?就是你那个生死的业力,要推动你去离开你的果报体;但是你内心当中那无始的爱着啊,你执取这个果报体:诶!这个果报体我已经用了几十年了,这个房子好歹不管破旧,这个家总是住了几十年了,你要把我拉出来!就如生龟脱壳,就是这个业力要把你的神识从果报体推出来的时候,你有一种痛苦的感受,很辛苦。就是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你正式死亡的时候,有这样的痛苦。

    到了昏昧心过去了,下一个剎那就入梦觉。梦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全部不活动了,就像一个人睡觉不做梦的时候,完全没有知觉了。这个时候,全身开始冰冷了,第八识也逐渐要离开。如果这个人善业起现行,就往生到人天的可乐果报,他的身体是从脚部开始冰冷起,从下面往上冰上来。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要到三恶道去,这个罪业是一个沉重性的,这个时候他的冰冷情况,是从头部开始往下冰冷起。梦觉的人,他跟外面的境界完全不能接触,前六识完全不活动。

    梦觉过了就中阴身,中阴身就像三尺高的众生,他的果报体相似于他后来的果报。如果这个人是要做一只牛,这中阴身看起来就像牛一样,七天一死,最多七次,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是明利心极端的散乱、不管是昏昧心极端的昏昧,你的功夫都提不起来。因为那是一个强大的水流,你一生的善恶业现前的时候,那是一个强大的生死流,这生死关头最难得力。不要说平常「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就算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这解门的深远,行持的「操履潜确,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业力啊随强的业力先投胎。

    所以「永明祖师」说「十人九蹉路」,永明大师做这个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无净土」这个「有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禅」是指明心见性,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你还没有资格称为「有禅」。即使你是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但是你没有佛力的加被,临命终的时候,还是「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临命终的时候,「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所以「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所以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面对无始的生死业力现前,这个地方是作不了主的。那么怎么办呢?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念佛人就不同,因为他在念佛的当下,有这个「仗他力故」,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我几年前到正觉精舍,去拜访一个老和尚叫了一长老。了一长老过去是亲近倓虚老和尚,他曾经做个倓虚老和尚的侍者。他说倓虚老和尚,他是一个讲经的法师,也盖了很多寺庙。他老人家本身是念佛的,但是他思想很开放,他的道场你参禅也可以、修什么法门都可以,所以他的道场当中有参禅的有念佛的、有念佛的有参禅的。

    他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亲眼看到两个人往生,在旁边从头看到尾。第一个就是里面很有名的开悟禅师。说这个禅师很小就出家了,打坐的功夫非常好,他不但是「悟门深远」,他盘腿的功夫也特别好,他一盘能盘好几个小时。他临命终的时候生病,当然人死亡之前都会生病,他说他本来的心情是想坐着往生,他就坐在一个禅椅上。当然禅宗的人哪有什么往生助念这件事情,人一定要靠自己。他在这病痛当中,坐了几个小时以后,身体实在受不了,身体的病痛、身体的散乱昏昧,色身的病痛实在是没有办法,到最后也只好躺下去。我听了一长老说:他的眼神还是有一点罣碍、还是有一点病痛。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坚持坐着就躺下去。

    反观倓虚老和尚就不同。他说:倓老本身是一个法师,他哪有时间打坐!倓虚老和尚在临命终的时候也是有生病、病痛,后来就不吃东西了。但是念佛人他有什么差别呢?了一长老说:他非常明显。他说:开悟长老跟倓虚长老临终的时候,病痛的相貌是差不多;但是这倓虚长老在念佛的时候,他这个佛号一现前的时候、大家助念的时候,很明显这个脸色就开始改变,本来有点痛苦的,就转成很安祥,乃至念到最后的时候,整个脸非常的红润,还带一点光彩。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倓虚长老还特别的双手一举,要侍者把他扶起来。结果大家把他扶起来,他就半躺半坐往生。

    了一长老说:他亲眼看到这两个,从头看到尾往生,他就很清楚一个人仗自力跟仗他力的人差别有多少。他说:事实上他们那时候的那一个道场,开悟长老的修行是大家公认的,不管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那是一个真实的修行人。但是临命终的时候,生死关头最难得力,的确不容易、功夫不得力。因为你短暂的几十年,跟你无量劫的生命所积集的罪业,怎么能够比呢?因为倓虚长老是念佛人,他不同,「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佛人有佛力的加被,在这个地方。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破情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既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应该直接观照我们现前一念佛性,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呢?这刚刚也讲过了,我们稍微把这个文疏通一下: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这个念佛法门偏重在自他不二,就是佛跟心的体性是不二的。如果你一定要说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有一个「他佛」,你就是「他见未忘」,心外求法。如果你「偏重自佛」,便「成我见颠倒」,便成自然外道。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所以说要点是「即事持」而「达理持」,「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假借弥陀的因缘来开显我们的自性佛,这才是真正的理事无碍,我们不偏理、也不偏事,有事修、也有理观,是这个意思。最后

    总结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 二正宗分竟。

    说这个净土「法门」的确是「深妙」。你说你这一念心去操作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这当下就能够出现三种力量: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这的确是深妙不可思议。在这个不思议的当中呢,息灭「一切」的「戏论」,也「斩尽一切」的「意见」。这样的一种境界,只有法身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永明菩萨」这种法身菩萨,才能够「彻底」的「荷担」,我们凡夫主要是靠仰信。

    但是念佛法门最怕的是谁呢?就是「世智辩聪,通儒禅客」,这些大禅师,在那个地方「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在那边打妄想。这样子还比不上「愚夫愚妇」,他虽然是事持: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绝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够救拔我们。他虽然事持,但是迟早要「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最怕偏空的学者,它还不怕你着有,最怕偏空。因为它这一个殊胜的无上因缘啊,就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佛陀明确的指出一条道路。我们讲我们这一念心,有很多因缘。你内心当中是依止什么轨则,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释迦牟尼佛「我见是利」,明白的讲出这个因缘,现前了,这么好的因缘,你内心当中只要遵循着信愿行的操作,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现前。释迦牟尼佛跟你讲得很明白,但是有些偏空的人就是不相信。所以这个地方最怕这种「世智辩聪」跟「通儒禅客」。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完前面的无上因果以后,要讲出「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呢?就是说「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佛陀以大智慧的眼睛、跟大慈悲的音声,来证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佛陀的慈悲,再一次的强调:「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所以莲池大师他有一段开示很重要,我把它讲一下。莲池大师说:「著事而念能相继」,说你执事而修,但是你的念头能够相继,净念相继,「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你还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低一点,但是至少往生了。

    「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你执着空性,但是你还真的不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只知道这个空而已,还不知道妙用,「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反受落空之祸,你会错过一个这么殊胜的因缘,白白的错过了、当面错过了。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净土法门的出世,净土法门这样一个修行的传承还存在;但是你却不去操作,这件事情啊,反受落空之祸。

    这个地方是讲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