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第2/3页)

的。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提出一个理由说:你看华严会上,佛陀的根本**,在华严会上一生成佛,佛陀对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告诉他们修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导归极乐世界。

    所以事实上十方诸佛,他们在使令众生成佛方便的施设上,他们内心当中的一个真实心情,是要使令一切有情到阿弥陀佛国土去,急速的成佛。这是佛陀的真实心情。佛陀讲出这些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法门,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讲出来的,施设的方便,是这样子才对的。我们不能把根本跟枝末颠倒。

    换句话说,净土法门是佛的根本法门。有些人不相信,佛陀也就不能勉强,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它之所以能够「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那是一个称性的法门、一佛乘的法门,就是它是成佛最快的法门,因为这个合乎佛的心情。佛陀出世的心情,是使令一切有情成佛,而这个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这是讲到净土的一个契理性。

    其次讲到契机性,「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前面是讲 法门的殊胜,这个是讲方便的广大。净土法门它在修行的方便,它有很多的抉择。你说我这个人业障深重,没关系,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像本经一样。

    本经当中,佛陀没有讲出其它的修行方法,就讲一个法门──信、愿、持名,「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都是做得到的,就是说「沁入于苦海」,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净土法门要讲高的话,「慈契于寂光」,这高的也是有啊,要到净土去也是有高深的法门。

    你看《华严经》的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不容易的啊!它每一个愿之所以称为「王」,比如礼敬诸佛,这个礼敬诸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一拜叫礼敬诸佛。它说什么叫做礼敬诸佛?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空间无障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无障碍。就是说你这种礼拜的心情,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你看到了怨家,怨家现前,这个空间,你跟这些障碍的空间现前了,你内心当中也是礼敬诸佛──礼敬未来的佛,你对他还是礼敬。而且这种礼敬,在时间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有一剎那的间断,那就不是十大愿王。乃至于普皆回向。

    所以说净土法门它在施设的方便,也是有很多的抉择:你可以忆念佛的名号,有些人喜欢复杂、广大,也可以,你要观想、观像,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如来有应供、正遍知……种种的功德;你也可以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说,它摄受下根机的呢,「沁入于苦海」,有这个持名的方法;也有「慈契于寂光」,高深的方法。

    所以说「万德钦承,群灵拱极。」这个「万德」是一切的诸佛所共同的肯定、共同的弘传,也是一切的众生所共同欢喜的信受,「群灵拱极」。换句话说,一个法门能够得到诸佛的肯定,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表示这个法门是契理,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也就特别的契机,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所以基于这个理由呢,不管是就着阿弥陀佛跟众生缘深的理由、不管就这个法门契理契机的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在十方诸佛法门当中,选择阿弥陀佛的法门,是这样子的。

    这个是约「约事答」,约着佛跟众生的因缘、约着法门契理契机的这种因缘。这以下「约」道「理」,这个道理当然是真如理。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遍缘法界是好,的确是非常好,但是什么叫遍缘法界呢?这个地方讲出遍缘法界的真实义。他说:「当知佛种从缘起」,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呢?要假借因缘的造作才能生起。不是上帝会给你、也不是无中生有,所以「缘」就非常重要,所以「缘即法界」,就是因缘它能够开创我们的真如法性。

    那么这样子讲,「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换句话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具足念一切佛号;你「一生一切生」,你往生了净土,就代表了往生十方净土。乃至在极乐世界的「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在极乐世界的「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无「不遍融」,都互相融合,「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这才是真正的遍缘法界。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法华经》说佛陀施设教法,佛陀的心情是要讲一佛乘,佛陀出世的时候,他本来是要直接开显一佛乘的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佛陀心里这样子想,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子做,因为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有些众生的根机你跟他讲这样的思想,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他可能要毁谤正法的,所以佛陀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所以《法华经》的正宗分〈方便品〉,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佛陀在这么重点的当中,安排一个〈方便品〉,为什么不讲〈真实品〉?蕅益大师讲出一个理由:因为没有方便就没有真实。「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个房子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宝,这个人他为什么能够进到这个宝所?因为他有方便门,他找到这个门,所以这个门对他来说太重要。这个门虽然不是宝,但是这个门它能够引生宝,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殷勤的赞叹方便。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开显真如佛性,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你」?你要考虑因缘。你找一个很高深的法门、很复杂的法门,它也能够开显佛性,但是你不相应,你在操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相应,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不是妙法。所以《妙法莲华经》,我们作一个总结:什么是妙法?什么是佛法当中最甚深微妙的法门?就是契合你的根机的,就是你的妙法。「契机即是妙法,治病即是良药」,印光大师讲出这一句话。

    所以说站在「佛种从缘起」的角度,你念这一句佛号,它契你的机,它也就总持一切佛的功德。其实你念一切佛的功德,要紧是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互含互摄的道理、明白一即一切的道理。往生极乐世界,它也是能够使令你成就十方的世界,所以「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这样子才是「遍缘法界」的道理。就是说在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我们一定要考虑佛种从缘起,就是一切法要找到一个随顺你根机的因缘,这是个关键。

    诫劝后贤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所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人,当然我们就认命了,坚志求生西方,相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当然是「决志求」生。

    「深位人」,这种高深的法身菩萨,也「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因为如果我们说「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是「小」、「华藏」是「大」,你这种情况,就跟「众生」的「遍计执」相应,「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从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这都是心所变现的,没有什么大小权实的,这都是一个方便。你的目的是要假借这种事相的方便,悟入到不思议的一心,而不是在一心所变现的方便事相当中,去分别它的好坏,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六方诸佛为什么会赞叹这个法门?它的一个契理性跟契机性,关键在这个地方。

    丁二、征释经题

    前面释迦牟尼佛把「经题」标出来,但是并没有解释,这以下佛陀就解释这个经题安立的理由,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征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问经安立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理由。以下「回答」,「舍利弗」,乃至于「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你能听闻这一部经,乃至能够受持,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而且能够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回答。第三个是「结劝」,「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作一个总结,劝信。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解释这个「护念」。这个诸佛的「护念」,简单的说就是得到诸佛的加持,他内心的加持,看「正释」: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这部「经独诠」,特别的解释三种内涵:第一个「无上」的「心要」,讲到自性功德力;也讲到「诸佛」的「名字」,讲到名号功德力;「并诠」释「无上、圆满、究竟」的「万德」,讲到佛的本愿功德力。所以听「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样子讲也是可以。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什么叫「闻经受持」呢?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你「闻」是「经受持」,就得到「诸佛」的「护念」,这是一个简要的解释。这以下「料简」就详细的解释它的内涵: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就是我听到了「诸佛名」称,但是我没有真正的用功的执持名号,这样子也能「护念」吗?「答」有两个:先「明通局二义」,再讲「自他二力」。「通局二义」先讲「局」,再讲「通」,就是讲这个狭隘的。「局」当中,先讲「他经」,再讲「此经」,其他经典的情况。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有关「闻是经受持者」,什么叫做「闻」?这以下讲出一个标准,引用「《占察业报经》」说:如果内心当中对这个法门是「杂乱垢心」,这个「杂乱」就是内心当中没有禅定的功德,散散乱乱;这个「垢心」就是没有观,心中颠颠倒倒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样子虽然忆念佛的名号,但是不能说是「闻」,没有闻的功德。

    为什么呢?「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你内心当中这样散散乱乱、颠颠倒倒,内心当中的烦恼跟执取非常的坚固,对于这种甚深的法义,没有决定的信跟解,这样子只能因为这样的一种情况,得到世间的善报,不能成就无漏的功德。一定要到「一行三昧」,对这个名号达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内心当中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生起,这样子叫「相似无生法忍」,才叫做「闻十方佛名」。这个是其他经「闻」的定义。以本经来说呢:

    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在本经当中,我们对弥陀的名号也是这样,我们对于名号的信心,要达到什么境界?这个「闻」要达到什么境界呢?「闻已执持」到「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我们前面解释过了。「一心」是属于定门,就是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现前。其次,你这个佛号要能够「不乱」,不为烦恼所乱,这个是慧门。

    换句话说,你不为烦恼所乱。这是什么意思?表示你能够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一定会乱。那你为什么能不为它所乱呢?因为你有四念处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现前。你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时候你能够不乱,因为定跟慧现前,这个时候才能够说「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这个是「局」,局限。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名号,看这个意思,要得到诸佛的护念,这当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说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