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5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5集 (第3/3页)

婆」就是堪忍,说这一类的众生,他能够堪能忍受心中罪业的障碍,心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无量无边的罪业障碍他,他能够堪忍。其次,他能够堪忍生死轮回痛苦的果报。他每一次的果报体,有种种老病死的痛苦来折磨他,他也能够堪忍,不想要解脱,他有这种力量。

    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能在这种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当中,他能够做两件事情「甚难希有」:第一件事情,在「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的菩提,这件事情「甚难希有」。其次,「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在这样的一种五浊恶世当中,弘扬净土法门,这件事情甚难希有;也是甚难希有。就是说他能够在这样一种乱世当中,成就无上菩提、成就自力的功德;他也能够在乱世当中,宣扬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他有这种勇气,这件事情也甚难希有,能够成就这种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是诸佛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讲这一段经文有什么深义呢?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明诸佛转赞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一切的「诸佛」从他的本门来说,他的法身、报身「功德智慧」是「平等」的;就着一期的应「化」来说,这当中就「有难易」的差别,这个应化身。每一次他所成就的应化身,在成就佛道、在教化众生,有难易的差别。这个「难易」蕅益大师作一个简别,说: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

    成就自利功德当中,我们在清净的国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自己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障碍,这个成就无上「菩提」容「易」,你要打坐也容易,你要亲近十方诸佛也容易;但是在五浊恶世就难。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每一个人成佛都是从凡夫开始修起,凡夫的心情,心就是有所住。我们内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住在这个境界,就随这个境界而转了。假设我们今天是生长在一个非常放逸的环境,你在这个地方,你看到周遭的人他也很放逸,全是很放逸,众人皆醉我独醒,非常困难。这个世间上,它所散发出来的色声香味触,都是使令你放逸的境界,你修行就是难,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你今天能够在一个清净的道场,依众靠众,你就是三点半起床,你觉得很正常,大家都是这样子。隔壁的也三点半起床、后面也三点半起床、前面也是三点半起床,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定课。你在一种好的环境修行,它就是容易,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你在一个净土的环境,成就无上菩提容易;在五浊恶世就是难,这是成就自力的功德。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

    这个是根机的问题。在「净土」当中,大家的心善根强,心比较寂静,在这种寂静当中随顺圣道,你跟他「说法」容「易」。在五「浊」恶「世」当中,「众生」的烦恼粗重,你要为他演说正法就是「难」。

    我们如果去读读隋唐祖师的开示,你看祖师早期的开示,那个口气就跟现在的口气不同。早期祖师的开示,一开口就是:「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那一些废话都不说,那个时候的人根机高,直接的讲解脱的法门。你看看我们现在这些弘扬佛法的大德,我们现在讲「人生与佛法」(诃──)、「佛法与人生」。我们现在弘扬佛法的内涵,很少提到解脱生死这件事情,很少。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弘法的大德,因为现在的根机差,烦恼那么粗重,他能够守住五戒十善就已经很不错了。你讲这个生死的大法,他根本没有办法承当。所以就着弘法的角度也是一样,在「净土众生说法易」,你在五「浊」恶「世」当中,「众生」心就是粗,你要为他说法就是困「难」。这种困难程度呢,蕅益大师作出了四番的简别: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这个「渐法」慢慢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慢慢慢慢的断恶修善,这件事情还是思议境,还是容易。你一下子要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这件事情就是难。这个「顿」法它的内涵就是比较细,比较不思议,很「难」。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你跟他讲其他的法门还容易;你在顿法当中跟他讲「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又更困难,这种他力法门更困难,这末法众生生起信心就困难。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在「净土」的「顿超」当中,你跟他讲观想、观像的法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你跟他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但凭六字出乾坤,他要能够相信,那是「难中之难」。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当中,他能够在众生根机这么差的情况之下,坚持他的理想,讲出《阿弥陀经》: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就是难行能行。这个是讲到释迦牟尼佛被赞叹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第一个、释迦牟尼佛成就无上菩提,在五浊恶世难;第二个、他弘扬《阿弥陀经》这个法门也是难,这释迦牟尼佛特别勇猛。

    释迦牟尼佛从他的《本生经》来看,他的确是特别勇猛。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是弥勒菩萨的弟子,生生世世;但是他特别勇猛,所以他超越了弥勒菩萨先成佛。我们可以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情况就知道。

    这释迦牟尼佛做一个龙王,他做一个龙王在龙宫享受也不错啊,但是他想:我不能这样空耗时光,现在世间有佛法住世。他就变现出一个年青人的样子来到僧团受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以后,他也不想回到龙宫去,龙宫那些宫女的境界、放逸的境界,会破坏他的梵行,所以就到一棵树下打坐。打坐的时候昏沉,打瞌睡的时候神通就失掉了,他就由一个年青人变现出他本来的面目,变成一条大蛇的样子,龙王就像长长的大蛇。

    这个时候有一个猎人到山中去打猎,看到这个蛇:唉呀!这个蛇的皮太美,如果把它剥下来送给国王,国王会赏很多的黄金啊。他就用刀子割龙王的皮。割到一半的时候,龙王痛就醒过来,一看:唉呀!这个人割我的皮啊!这龙王想:我一生气的时候,可以把一个城全部都毁灭掉,这个小人物怎么能够障碍我呢?但是不行,我今天受八关斋戒。我受八关斋戒,我破坏我的梵行,不可以的,我要忍受。这个时候他忍受,整个皮就被猎人全部割掉了。

    割掉以后他痛,想要爬到大海去。爬到一半的时候,不巧遇到一群蚂蚁跑过来,看到他又是血又是肉,爬上去吃。他心里一想:我要爬到大海里面去,这些蚂蚁都会淹死了,也是破坏我的八关斋戒:罢罢罢!宁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在那个地方忍受痛苦,全身的肉都被蚂蚁吃光了,剩下骨头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因为持戒的功德生到忉利天去,这是佛的本生故事。

    我再讲一个:在森林当中起火燃烧。起火燃烧的时候,所有的众生都要跑到另外一个森林当中去,这个森林跟另外一个森林有一个独木桥,大家开始跑,七跑八跑就把那个独木桥踩破了一块木板。这个时候很多众生都掉下去。释迦牟尼佛是做一只猴王,看到不对劲,赶快把身体趴下去,前面的手抓住前面,后面的脚勾住后面,以他的身体来挡住破洞。很多的动物──大象、兔子、鹿……踩着他的身体冲到对岸去。

    冲完了以后,他很累,本来想要起来,看到差不多没人了;但是他一看:唉呀!看到还有一只小白兔在那边跳来跳过去,这个火已经燃烧了,但是它又不急:我一定要等到它跳过去。等到最后,这个兔子玩累了才跳过去。跳过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他没有体力爬起来,爬不起来,就掉到深谷里面去摔死了。那只小白兔就是佛陀最后度的须跋陀罗。(哈──)佛临灭度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几岁了才去找佛陀,最后一个成就阿罗汉,临命终的时候得度。

    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佛的确是特别勇猛,在诸佛的因地他特别的勇猛,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特别勇猛。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中的历代祖师,那每一个祖师大德都欢喜修苦行,这是业感。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诸佛的眼光当中,这一期的释迦牟尼佛「偏为勇猛」(哈──),他修行就是勇猛。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当中,跟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就欢喜修精进行、苦行。释迦牟尼佛,本来按照次第,弥勒菩萨是他的学长(哈──);但是他超越弥勒菩萨先成佛。所以成佛这件事情也很难讲、很难讲。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很困难,他不是在赞叹自己的勇猛,这个地方有它的深意。它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么困难当中,我们对名号要珍惜,它后面会讲出这个观念。佛陀不会自我标榜,他讲这句话、讲这个难啊,他的意思就是有劝修的意思,劝行流通,劝我们要珍惜这句名号,是这个意思。因为这句佛号是佛陀在万难当中,他排除了万难,才宣说出来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也自我作一个榜样,你看:你有本事像我这样子,舍这个身体喂蚂蚁,做种种的苦行,在娑婆世界这样打滚,才成就佛道,这不容易啊!从这个当中,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一种亲身经验,他是劝勉弟子:应该要执持名号,求生净土。是这一层意思。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