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抢先上市,提前吸筹,680亿美币的估值!筷跑的新鲜血液! (第2/3页)
象中的还要多,上线当天累计售出671辆。
而第一批下单购买Model S LR的人里,其中就包括了雷逸军、何晓鹏、李想等人。
千度主动认怂,接连取消了千度外卖、团购和嘀嘀打车的补贴活动,这场历时三个月之久的O2O大战,打得李彦洪身心俱疲。
裴毅虽说还能撑得住,但结束价格战,对筷跑的发展也是良性的。
森联资本和千度联手砸下60亿,并非毫无价值,至少外卖、团购和网约车市场,与半年前相比,几乎扩大了一倍。
当然,青橙、360和红米等低端机型的热卖、层出不穷的互联网电话卡,以及橙子支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支付工具的大范围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容量。
六月初,筷跑的单日外卖订单量为1000万笔,团购业务400万笔,买菜业务订单170万笔。
如今,日均外卖订单量为1800万笔,团购订单730万笔,买菜业务订单570万笔,合计3100万笔,占据着八成市场份额。
不算总部及各地分公司的研发、运营和招商人员,单是全职骑手人数就从9万飙升至17万,扩张速度快得惊人。
兼职骑手的数量起初因注册权限未放开,仅有6万多人,如今却已超过30万。
在与千度的竞争中,员工数量多的最大好处是:对方的运营、招商人员在线下碰到他们,往往掉头就跑,生怕遇上脾气暴躁的筷跑地推经理,逮着他们打一顿。
毕竟真打起来,筷跑的人站在路口喊一嗓子,就能冲过来几十个云速快递员、筷跑骑手和橙子直营店的工作人员。
别人拿着底薪、五险一金和季度奖金,彼此都是同事。
而千度的外卖骑手大多是外包、派遣或临时工,在他们眼里,筷跑的人才是自己“未来的同事”。
所以,即便看到筷跑的地推人员追着千度的商务经理打,他们也只会站在一旁看热闹,嘴里还低声骂着:“打死这帮王八蛋!”
对他们来说,千度总部的技术人员只会一个劲地压时效、降单价。
大部分的千度外卖骑手,在熟悉路线、周围商超布局后,基本都会在第一时间跳槽去筷跑。
千度?
狗都不想送!
一些骑手白天挂着筷跑做兼职,晚上挂着千度,干上一段时间后,大多都会放弃千度。
因为在单价、订单派发、路线规划、冲单奖励和保障体系方面,千度都比不上筷跑。
裴毅见李彦洪收缩防线后,连夜召集了华东、华北、华中、东北、东南和西南大区的业务总经理,开大会,出政策,向千度发起了反攻。
尽管千度手里只有两成不到的市场,但那也是一天七八百万的订单量,自然不能放过。
第一批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便分派到了全国各地的分公司,负责外卖、团购或买菜业务。
李梓杰就是其中之一。
筷跑通常采取就近分配原则,要么选面试地点,要么选身份证上的地址。
原因很简单:员工一般对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或读大学的城市比较熟悉,开展业务时也能得心应手。
比如把一名金陵的员工分配到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市场,天然就会处于劣势。
李梓杰是庐州人,在沪城读的书,一番考虑后,他选择留在了沪城。
“阿杰啊,听说你是庐州人?”走在前面的徐贤国突然扭头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