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1块钱换30亿?免费的往往最贵!200亿造车! (第2/3页)
都是老牌车企,混动、纯电一起做,要说不是为了补贴谁敢信?
像贾耀亭这样的新手入局,首先要解决工业用地,接着是生产资质、合规性的问题,上面对新建汽车项目的审批非常严格,前提要满足《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一系列要求,如研发投入占比、环保标准。
之后是车身材料的难题,高强度钢和铝合金依赖进口,宝钢的高端钢材产能不足。
虽然可以跟特斯拉学,采用钢铝混合的车身设计,但这种工艺对制造精度的要求极高,焊接环节需要攻克钢铝异种材料连接的技术难题。
普通焊接工艺容易出现虚焊、开裂等问题,必须投入重金引进激光焊接设备,这对刚下场的造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关键的是,即便解决了工艺问题,钢铝混合车身的后期维修成本也会显著上升。
等2014年后,宝钢推出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钢材后,才具备入局的初步条件。
另外,还得提前储备电机、电控方面的技术。
因此,陈延森对造车不是没有兴趣,只是认为市场、生产和政策条件还不够成熟。
而前期培养市场所需的资金是难以想象的。
让友商先行!
把路趟平了再说!
反正他手里握着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命脉,晚一年、或晚两年下场,反而能避开行业初期的混沌与试错成本。
等市场培育成熟,消费者认知清晰,再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强势入局,既能省去教育市场的功夫,又能承接已经成型的市场需求。
在友商的锅里夹菜,连生火添柴的步骤都省了。
“陈总,我打算在乐视汽车项目上投入200亿资金,如果您愿意,可以花1块钱,购入10%的股权。”
贾耀亭轻描淡写地说道。
尽管肉痛得厉害,脸上却依旧挂着云淡风轻的笑容,摆出一副豪爽大气的姿态。
这近乎白送的股权,是他为了拉陈延森入局,硬生生咬牙让出的筹码。
挂个名,就能白得20亿?
一旁的叶秋萍屏气凝神,跟在陈延森身边,她也算见识到了赚钱到底有多容易!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是没法比。
叶师傅幽幽一叹,想到自己白天在公司为陈延森赚钱,晚上还得变着花样,穿上各种稀奇古怪的衣服给陈总暖床,累死累活,一年才200多万。
这钱,挣得也太不容易了!
叶秋萍下意识地看向陈延森,想看看他会怎么选。
虽说陈延森坐拥数千亿身家,但二十亿也不是个小数目啊。
闻言,陈延森笑了笑,心中不屑:你说200亿就200亿?
信你个鬼!
但是,送上门的股权不要白不要。
国内的互联网、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他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万一贾耀亭成功了呢?
这个念头在陈延森脑海中一闪而过。
虽然他对贾耀亭的行事风格和人品始终存疑,也清楚对方过往和未来的“忽悠”前科,但谁也不敢断言,在行业格局重塑的当下,眼前这位融资大师未尝不能蹚出一条生路。
陈延森摇了摇头。
贾会计的魄力和赌性却确实够大,甭管这200亿的投注能否落实,单是10%的股权免费送,就足以让不少投资人心跳加速。
狗东西,还真敢赌!
贾耀亭见陈延森摇头,嘴角的一抹笑意骤然消失。
20亿都能毫不犹豫地放弃?
他张了张嘴,脑子有点卡壳。
第一反应是,难不成对方嫌少?
叶秋萍同样面露不解之色,但不妨碍她带着崇敬的眼神看着陈延森。
这家伙坏了点,但一点都不蠢。
或许在这20亿背后,隐藏着她没发现的陷阱。
“陈总是嫌少?”贾耀亭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陈延森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并动用了一丝精神力,轻声反问道:“贾总真想造车?”
“没错。”贾耀亭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可乐视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