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宋檀记事 > 1666.小祝支书的感慨

1666.小祝支书的感慨

    1666.小祝支书的感慨 (第2/3页)

    那会儿又没有监控,这村子地广人稀的,到哪儿去找罪魁祸首去?

    证据也拿捏不到,难着呢。

    小祝支书正在旁边掰了个甜瓜吃,闻言也笑道:“所以国家要振兴乡村嘛,也不光是经济层面的考虑,还有咱们的品德教化,后续发展之类的。”

    一个地方如果只有恶,那必定是发展不起来的。

    “这要说起来,我也粘了咱们家的光,在这儿干一年多,干的还不错吧?”

    “那可真太不错了!”

    不是乌兰偏袒人家,小祝支书是给她家帮了很多忙没错,但换成别人家能拉动地方经济,她也照样帮!

    云云家倒是还没拉起来,她难道少费功夫了吗?

    申报注册那个,她也没少帮忙问两声、提提意见。

    再说了,就从她处理当初宋大方两口子在家里闹腾那件事儿,就知道:有一个明白且不该和稀泥的时候不和稀泥的领导,那得多幸运啊!

    他们镇的镇长现在万事不管,老宋家都觉得高兴呢。

    不像石头坡,本来就那么穷了,人家城里孩子回来想给老家收拾收拾,那个旧房改造的申请一直过不了。

    最后没法子,请了家里长辈,拎了两瓶好酒,又订了一桌……

    你要说人家捞钱吧,他没从这里捞多少,就吃吃喝喝混了。

    可你要说这事儿办的恶不恶心,那可把年轻人恶心坏了。

    大家都是义务教育起步的,大城市里工作,虽然也有求人办事儿的时候,但大部分时间自家的问题,手机程序里该点点,该办办,早不是过去那个办事员七拿八卡的年代了。

    你让人家回来适应这种乡村风俗,那太难了。

    乌兰就跟小祝支书说这件事儿:

    “人家现在网上不是流行拍短视频,就是给大家展示自己什么露台花园呀,或者自己回农村改造房屋,改造花园。”

    “人家年轻人也是想着,不能一辈子在外头漂泊,改造一下,一方面自己能好好住,再来万一也能挣点儿流量呢。”

    “真要没有流量也没啥,反正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叫家里人住的舒坦一点儿。”

    “还跟咱们商量了,说到时候沿着那个向日葵跟野菊花那片地弄个指示牌儿,我想着人家也不容易,就答应了。”

    谁知道呢!

    总之,房子还没开始修整,就把人家气到了,最后计划不了了之,简单翻新重盖一下,还是打算回城市了。

    小祝支书也叹了口气。

    石头坡这么多年穷着,穷着穷着,还一点儿变化都没有,一时半会儿也难说要怎么捋清啊。

    她又啃了口甜瓜,乌兰却已经闲聊又换了另一个话题:

    “上次寄回去的那些个甜瓜、黄瓜之类的,你们家老爷子老太太们吃着好吧?”

    好啊,那可太好了。

    他们年纪大了,好些农产品都不让吃,像那些腌制品啊,咸菜啊,酱之类的,有些人是真沾不了一点儿,肠胃早坏了。

    但这些果蔬不一样,新鲜的没打药的,再怎么受不了,嘬一口西红柿汁儿,总问题不大吧!

    那滋味绝了,黄瓜都不用拌,老太太们用水一冲就能咔咔啃。

    老头儿们倒是想拍个黄瓜,再开上一瓶珍贵的酒呢,被严令禁止。

    没法子。

    再看看西红柿呢?

    又被家里人切片后撒上白糖,放冰箱里放上几个小时,拿出来时喝一口——

    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西红柿汁啊!

    有两个糖尿病的都没扛住。

    哎呀哎呀,小祝支书听的时候都觉得馋。

    她慢慢嚼着嘴里的甜瓜,吃着碗里,还想着锅里:

    “咱家今天用糖压西红柿吗?”

    乌兰不知道她心里念头散到各处,因而毫不犹豫:

    “这有啥呀,等会儿去地里摘几个切切,撒个糖就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