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赵大人来了,百姓心就暖了 (第2/3页)
怎么不想可是”
不等王老栓说完,赵安就打断了他:“无妨,本官帮你把这屋顶修好,再让你儿子们回来孝顺您老便是。”
语气平静自然,仿佛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接下来竟是不再问这王老栓什么,只一心一意替老头把屋顶补好。
事实,是不容抹去的,也是不容质疑的。
当官的带着当兵的在庄里做好事的情景,村民们看在眼中,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有人大着胆子请官兵帮忙砍柴,有人怯生生地请求修补篱笆
本毫无生机的小王庄内的欢声笑语竟是多了起来,军民鱼水情在小王庄体现的当真是淋漓尽致。
傍晚时分,替王老栓修好屋顶的赵安坐在老槐树下,和已经不害怕他的村民们拉着家常,聊着你家几个孩子,你家今年收入怎么样,家里的粮食够不够吃的话题。
老套是老套,却是最易打动人心,也是最易和村民拉近距离的方式。
老百姓嘛,他不管你讲的什么大道理,他就是希望当官的能关心一下他们的基本衣食住行。
围过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你一言我一语地也开始说起村里的难处。
赵安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膝盖上还有一个小本本,村民们说到什么重要事项,或什么大委屈时,他都会认真记录下来,然后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告诉村民们这些问题官府都会解决。
如果官府的官老爷不解决,他就解决官老爷。
听的边上的李知县头皮阵阵发麻。
终于,在赵安的“三温暖”下,一个老妇人突然跪倒在地哀求道:“大人,我儿子虽然叫他们带上了山,可他不是坏人,请大人开恩饶他一命啊”
这一跪,像是打开了闸门,接二连三有人跪下,哭诉着自家亲人上山的苦衷,请求官府能够赦免他们。
情况,赵安肯定是了解的。
自从“四正六隅”实施以来,针对盐匪的攻势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军政两方面打击作用下,盐匪外围基本被肃清,投诚、投降的盐匪多达数百人,如今仍追随谢、杨二贼躲在韭山一带的盐匪估计两千人左右。
这也是盐匪的骨干中坚力量。
目前,淮南和淮北绿营近八千官兵连同总督衙门派来的一千督标兵已切断韭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并于韭山外围开展搜山,以进一步压缩盐匪活动空间。
此时局面相当于总攻前的最后准备,考虑盐匪皆是亡命徒,且其中有一些是当地人,对地形很熟悉,为免被盐匪伏击,赵安最近都在做当地村民的“工作”。
只要能把盐匪当中的本地人分化出来,余下的盐匪必定是撑不了太久。
赵安可是打算在春节前结束这场剿匪战争,回安庆跟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只要有利于达成这个目标,所有的手段都当拿出来试。
“乡亲们放心,本官此行不是来剿匪的,而是来接你们亲人回家的!”
深情看着面前这些饱经风霜的面孔,赵安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你们的亲人也是被逼上梁山的百姓,只要他们愿意下山回家,官府对他们就既往不咎!”
得到赵安肯定的回复,一众村民们内心自然被感化,不少村民主动表示愿意进山劝说自己的亲人回家。
赵安自是求之不得,吩咐绿营让这些村民进山。
很快,就有零星盐匪在亲人劝说下下山投降,不过他们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见到官兵时仍然充满警惕。
但当他们看到修缮一新的家园,看到妻儿脸上的笑容,看到那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赵大人以笑容迎接他们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感化工作下,陆续下山的盐匪已经超过百人,他们给官兵提供了大量山中情报,为绿营进一步围剿提供了便利。
随着时间推移,赵安知道“政治工作”是时候结束了,接下来必须对山中不肯出来的盐匪实施军事打击。
因为谢、杨二贼真的有点冥顽不灵,凤阳同知安德顺对他们的攻治攻势并没有起效果,不仅拒绝释放百里云龙,还妄图凭借韭山复杂地形同清军大打一场。
大概谢、杨二贼仍然认为自个的拳头比清军的刀枪硬,又或许二人知道他们的白莲教身份不可能得到官府的“原谅”。
宿州大捷后,赵安在白莲教徒心目中跟“异端”没两样了。
第一个被确定必须端掉的匪巢是一处名为黑岩寨的地方,这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