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第3/3页)
意谢某领了,让弟兄们落到今日这地步是我谢鸿仪酿成的大错,我不为弟兄们考虑,也要为弟兄们的父母妻儿想!”
缓缓起身的谢鸿仪痛苦看着一众老弟兄,无力的挥了挥手:“下山去吧,逢年过节给谢某烧些纸钱便是了。”
于众人不忍视线中,独自走向聚义堂中。
岭上一片死寂。
“元帅,保重!”
一个又一个身影跪倒在聚义堂前,继而相互搀扶着向着山下走去。
等人群渐渐散去后,却有十几名老弟兄默默进了聚义堂。
看着这帮熟悉的老兄弟脸庞,谢鸿仪悲上心头竟是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悲凉与解脱。
远处正在下山的残匪空然发现聚义堂方向燃起冲天大火,火借风势,迅速吞噬聚义堂和附近的一切建筑。
山下清军大营,赵安站在帅帐外静静看着岭上的大火,许久轻轻叹了口气:“选了这么个死法,这谢鸿仪倒是个人物。”
远处,目睹岭上大火的谢鸿武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任凭左右如何劝说都无用。
翌日清晨,叶志贵带领清军小心翼翼摸上乌龙岭,岭上已是一片死寂,空气中到处弥漫焦糊与一种难以言喻的烤肉气味。
大火焚烧过后的聚义堂已化为一片白地,叶志贵带人近前搜索,发现废墟内有十几具烧焦的尸骸。
“大哥!大哥!”
跌跌撞撞上岭的谢鸿武不顾废墟仍有明火燃烧,从一具具焦黑尸体中找到大哥尸骸,抱在怀中失声嚎哭以致当场哭晕过去。
手足情深,确实令人动容。
“找口上好棺材将谢鸿仪装了,是就地入土还是运回其老家安葬,由其弟谢鸿武定夺。”
赵安没有对谢鸿武的行为有所不满,兄弟情深人之常情,这点肚量他若没有,何以驱虎狼吞禽兽。
清点缴获的工作随即展开。
当清军打开岭后几个极其隐蔽未被大火波及的山洞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洞内并非什么军械粮草而是整箱整箱的白银!
银锭、银元宝、银饼…
各式各样,一箱箱整整齐齐的码放在那。
不是谢鸿仪死前不想焚毁,而是这些金银根本毁不掉。
旁边还有数个较小的箱子,打开一看竟是黄澄澄的金锭、金条以及各类珠宝玉器。
“这么多!”
带人负责清点的陈之节连续清点了三遍,才向赵安汇报:“大人,初步清点,计有白银三十一万八千四百余两,黄金一万四千二百两,另外各类珠宝古玩估值不下五万两!”
“全部抬到山下去。”
赵安并没有感到多少惊讶,谢鸿仪这等大盐枭如果没个几十万两家产,他这二十多年的私盐买卖岂不是白干了。
这年头食盐的利润不比石油差。
而且谢鸿仪的家产肯定不止这么多,毕竟他是皖北数府走私食盐集团的总头目,想来应该还在其它地方藏有浮财,以及买有大量房屋土地。
其他盐匪大小头目都是如此。
但赵安没有继续追赃的意思,一是安抚一众降匪,二是道义不允许。
不管怎么说,谢鸿仪这帮人也算是反清阵线的一员。
虽然因反清方式和信仰不同,赵安镇压了他们,但不意味他要大搞“连坐”。
那些“贼赃”就算是赵安给他们家人的抚恤吧。
谢鸿仪的死意味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剿匪战事平息,照规矩赵安要给朝廷上剿匪的详细奏报,同时为参战将士及相关官员请功。
奏疏中,赵安详述了战斗经过,同之前报捷一样没有任何夸大及艺术加工,把“结呆寨、打硬仗”这一战术如实奏报,之后便将所有功劳全归于朝廷威福、老太爷圣明,以及前线将士用命,对自己则只是用区区八个字“恪尽职守,略尽绵力”概括了下。
至于缴获的贼赃也如实上报朝廷,没有任何隐瞒和吞没。
事后,传令将韭山改名为安清山,意“安定大清”之意。
本卷完,下卷《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