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丽江之星》a (第3/3页)
宇宙奥秘的关键工具。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对光的理解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苏教授想起一段重要的科学历史,娓娓道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年仅27岁的中国科学家赵忠尧完成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实验。他用高能量的硬外射线光子束轰击重金属铅,在实验过程中,意外观察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种仿佛无中生有的光出现了。在当时,这个现象令科学界的众多学者困惑不已,无人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想到这里,苏教授看向沈教授,询问道:“沈教授,你还记得赵忠尧的这一研究成果吗?”
“当然记得。”沈星云肯定地回答,“赵忠尧发现的这种光,实际上是正负电子相撞发生湮灭所产生的结果。正是通过这一伟大的发现,他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观测到反物质的人。”
“没错。”苏教授略显激动,提高了音量,“他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正物质与反物质相撞时,不仅能够产生光,还可以生成全新的物质。这一发现宛如一把钥匙,为科学界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人们对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两人在学术观点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对科学的共同热爱让他们的交流充满了激情。
沈教授脸上浮现出笑容,感慨道:“所以说,世间万物皆从虚空中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光孕育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光,它不仅仅是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更是宇宙中最为根本的存在。”
“那你们是如何对小沈星群进行观测的呢?”苏春阳好奇地问道。
沈星云一边回答,一边示意大家返回天文望远镜的观察室:“我们会整合世界上众多的资源,对小沈星群展开全方位的跟踪观察。”
众人来到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前,沈教授详细解释道:“我们主要通过国内首个专业级程控自主天文台BOOTES- 4全自动望远镜,对小沈星群的运行轨道进行跟踪拍摄,再利用东亚本土2.4米大口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仔细观察它与周围星系、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同时,借助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以及建在河北兴隆的郭守敬望远镜,通过重力透镜技术来精准掌握它的存在状态。”
“它究竟是怎样脱离原有轨道的呢?”苏教授追问道。
沈星云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幅星球正在激烈碰撞变化的图片,耐心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颗中子星,英文名为neutron star,它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它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形成的少数终点之一。”
苏教授接着问:“是不是质量没有达到形成黑洞标准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