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归乡路(下) (第1/3页)
归乡路遥遥,来时万里关山,归时孤身一人。
云海下的世界再美好,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乡。
其实关于沈复兴的独自回返,留下的三人也有过一场辩论。
尤是胡适之带头对狂妄且不知的武夫沈复兴一通批评,差点将他打入旧军阀旧封建思维的代表人物。
特别是沈复兴自来到华盛顿之后半点没有不适应,倒是时常用那些嫌弃的目光看向在他眼中高高在上的人或事。
若是连如此文明发达的国家在你眼中亦是如同粪土,那家乡的那些土坯房,真当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年轻人太狂。
狂过胡适之!
宋子文更是坦言:“古今未有之人,我本想说他无知,可偏偏这武勋盖世的维安却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见识。”
“我又想说他不通政治,却能签下这九条合约,远超我等想象,甚至委员长都忍了那《租借法案》的税务稽查。”
“我还想说他狂妄自大,可我却看不到他的倨傲之色,那日机场接风,偏偏对那些留学学子格外上心,似乎在他看来,知识才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
此话一出,胡适之很不满意,颠来倒去,你宋子文这是拿我跟沈维安比较,恶心我呢?
倒是王宠惠力压三人,为沈复兴的此行盖棺定论:“武夫已经做了武夫该做的事情,胡适之,吾等读书人,是不是也该做一些读书人该做的事情?”
只这一句,便让宋子文含笑撤离辩论,自是要看两位文科生如何博弈。
可不曾想,胡适之一听到武夫与读书人,便立刻偃旗息鼓。
便是读书人这三个字,让胡适之有些破防。
少年时,他受到传统儒家教育熏陶,曾自制孔子神位焚香跪拜,视孔子为精神偶像。
不少人在他留美后转向批判程朱理学时,将此事拿来说道。
此事在新文化运动中尤甚!
胡适之自辩聚焦批判宋明理学,而非孔圣本人。
在民国29年,他发表《说儒》开始重构儒学观,开始重回本土文化,那时他已经年逾40,不再是那个受杜威实验主义影响的年轻人。
如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