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 > 第一卷 第408章 明珠蒙尘!金庸盛赞公然挖角

第一卷 第408章 明珠蒙尘!金庸盛赞公然挖角

    第一卷 第408章 明珠蒙尘!金庸盛赞公然挖角 (第1/3页)

    前一日被创刊号“引子”撩拨得心痒难耐的读者们,今日终于等到了《亚洲日报》上连载的第二回。

    篇幅远超首日的连载内容,甫一刊出,立即点爆了火山口。

    情节急剧推进:项少龙为情所困,酩酊大醉醒来,竟发现自己身陷秦朝死囚车中!

    九死一生的险境,神秘莫测的战国时代,与现代思维格格不入的残酷规则,以及结尾处,他与真正历史名人未来的大儒邹衍那充满宿命感的初次相遇——邹衍口中那句关于“天外来客”的预言,如同钢针扎在项少龙心口,更卡在无数读者的心尖上!

    “哇!过瘾啊!”

    湾仔一家书店门口,一个中学生捧着刚买的《亚洲日报》,激动得手舞足蹈,

    “秦朝啊!死囚车!仲撞到邹衍?黄易点谂到嘎?”

    他恨不得立刻看到项少龙如何逃脱死局。

    中环某写字楼的茶水间里,几个衣冠楚楚的职员凑在一起讨论的不是股票也不是昨晚舞会的八卦,而是《寻秦记》。

    “那个穿越设定真系绝!

    现代人去古代,仲要识得历史名人……”

    “结尾卡喺个度真系想杀人啊!佢之后点面对邹衍?会不会被当成怪物?”

    “喂,你份报纸睇完未?

    轮到我未啊?”

    这是急切的催促声。

    明明报纸上也登着霍震挺和小林天望之争的爆炸新闻,也刊登着他国政治军事的重要分析与社论,但在这些读者眼中,《亚洲日报》的老板是谁、有没有董事头衔、资产几何,此刻完全不重要了。

    重要到让他们心痒难耐、热血沸腾的,只有项少龙的生死前途和秦朝的风云诡谲!

    《亚洲日报》?

    此刻在他们心中,只是承载那神作《寻秦记》的纸张载体罢了。

    这种阅读热情迅速化为极具感染力的集体行动。

    当天下午,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读者,不知是谁提议,竟真的找来一块大横幅,在白布上用醒目的红漆写下几个大字:“求立刻出版《寻秦记》单行本!!!”

    他们举着这简易的横幅,直接冲到了《亚洲日报》社位于北角的编辑部楼下,引得行人纷纷侧目。

    大楼保安上前交涉,试图请他们离开,但这些人只是固执地高举着横幅,眼神里满是热切:“大佬!唔该同上面反映下啦!一天几千字点够喉啊!”

    “出书!一定要出书啊!连载等死人啊!”

    “我们要项少龙!

    要睇佢点打天下!”

    喊叫声夹杂着路人的笑声和拍照的快门声。

    这种原始的、直接得近乎粗鲁的表达方式,却最真实地呈现了《寻秦记》对读者的巨大魔力。

    它将这部小说在港岛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峰。

    然而,真正将《寻秦记》和它的作者“黄易”彻底推上神坛,引爆全港舆论核弹的,竟是来自另一座报业巨峰的声音。

    就在《亚洲日报》因街头横幅而有些哭笑不得之时,最新一期的《明报》被送到了各个报摊和订户手中。

    无数人习惯性地翻看这份以社评和严肃文学著称的报纸,今日却在副刊醒目的位置,看到了一篇署名“金庸”的专栏文章。

    文章标题平平无奇:《文坛之幸》,但开头第一句就如重磅巨石砸入湖面,激起千层狂澜:

    “近日,拜读《亚洲日报》连载之奇书《寻秦记》,心下震动,竟至通宵未眠。

    作者‘黄易’君之妙笔才情,思想之奇崛恢弘,实令金某叹为观止!

    今日破例书此文字,非为别故,唯恐此美玉明珠埋于尘埃,特以金庸之名拙笔,聊表钦慕于万一。”

    金庸大师竟为一部正在连载的武侠小说破例著文?!

    而且开篇就是如此石破天惊的盛赞?!

    港岛无数金庸迷、文化人、甚至其他报纸主编的手都颤抖了,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武侠小说,自吾辈开先河以来,多以江湖义气、家国恩仇为经纬,纵然精彩纷呈,然格局终囿于武林一隅。

    而《寻秦记》一出,竟开前所未有之新局!

    以现代人之思维,逆旅千年时空,误入强秦末世,生死挣扎之间,却暗合天机、搅动历史风云……

    此等奇思妙想,将深邃磅礴之历史长河与跌宕起伏之英雄传奇融为一体,纵横千里,驰骋古今,前所未有!

    堪称武侠之革命,小说书写手法之创举!

    读之,时有绝境求生的窒息压迫之感,时有大时代车轮下小人物的悲怆,更兼侠骨柔肠与历史宏阔交织的奇异魅力。

    ‘黄易’君对战国史实之熟稔、对人物命运之刻画、对未来走向之设计,皆见功力深厚,尤是那现代视角与古风碰撞的火花,更显匠心独运,令人拍案叫绝!”

    《明报》编辑部内此刻也异常安静,无数编辑的目光聚焦在主编室里那位端坐的身影上。

    查良镛自己也是再次看着成刊《明报》上的文章,轻轻吁了口气。

    文章是他连夜赶出。

    初读《寻秦记》引子第一回,便有惊艳,直至昨日反复咀嚼,那种久违的、当年构思自己最得意作品的兴奋感再次冲击着他的心房。

    天才!一个能打破武侠小说定式的天才!

    这样的人才……

    查良镛昨夜提笔写这篇文章时,心中已无半分武侠泰斗的矜持,只有对《寻秦记》开宗立派般成就的激赏和一种无法抑制的痛惜——痛惜其落脚之地非《明报》。

    专栏最后的一段,金庸一改含蓄文人风范,其言直白锋利,直刺要害:

    “……吾尝言,报纸者,文人之家也,慧眼识珠之平台尤重。惜哉!

    如此奇伟壮丽之篇章,如此惊才绝艳之才子,竟寄身于东瀛华商小林天望所创《亚洲日报》之上。

    明珠蒙尘,光耀难彰,岂不令人扼腕痛惜?”

    “查某不才,执掌《明报》一隅,求才若渴。

    黄易先生大才,若蒙不弃,恳请移步《明报》一叙。

    明报之平台,或可助君才情驰骋,直入青云。

    所著《寻秦记》,当以更大版面,更佳位置,呈递天下。

    润笔之资,无论《亚洲日报》予君几许,《明报》愿翻倍奉之!

    此非虚言,唯求佳作得所,方不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