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赢,中赢和小赢(七千) (第2/3页)
是从未在脑海中出现过,如此心里有了一些底气,到了杨府也知晓要如何应对,倒是方便了不少。”
“那你是怎么打算的,可要返回平阳?”房海问道。
宋言认真思索了一番:“这样的想法自然是有的。”
“平阳那边,只有娘亲坐镇,终究不太安心,今年太冷,挨过这个冬天,女真那边不知要冻死饿死多少人,怕是牛羊马匹都要死掉不少。”
“虽说女真族去年才吃了一个败仗,可是活不下去的情况下,难保不会铤而走险,平阳府去年才遭逢战乱,现如今好不容易有点起色,我自然不想眼睁睁看着平阳府再起祸患。”
“你倒是有心了,陛下应该是想要将你留在京城的,有你在陛下很多事情也会轻松不少。”
“不过是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到时候老头子我便帮忙推一把。”房德笑了笑,虽然他是铁杆保皇派,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经过你这次一闹,陛下和我的处境也好了不少,倒是能继续和杨和同,楚立诚那几个老狐狸继续拉扯一段时间。”
顿了一下,房德再次说道:“不过,小友也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爷子请讲。”
“我有一幼女,名婉琳,今年也二十岁了。”房德眉心便多出一些苦恼:“按说早已到了议亲的年纪,只是因着母亲过世,错过了议亲的好时间,现在都成一个老姑娘了。”
房德的脸上满是揪心和忧虑,显然没少为这个小女儿操心。
“虽说有相看过几次,可每一次结果都不尽人意,婉琳她也有些心灰意冷,甚至有了出家的念头……我这个当父亲的,自然不能看着闺女青灯古佛的走过这一生,便厚着脸皮,拜托宋哥儿照顾一二,带着她到辽东那边散散心。”
“走一走宁国的大好河山,见一见不同的景色,许是出家的心思也就淡了。”
宋言挑了挑眉毛,虽然觉得房德的话有些突兀却也没想着房德是故意往自己身边安排女人,毕竟辈分对不上,便点头应了下来。
“对了,这一次朝堂上空下来了不少官位,房家应该能安排一些人吧?”宋言笑了笑,问道。
房德却是呵了一声,摇了摇头:“这些位置,我房家一个不要。”
宋言一挑眉。
便是房海和房山都有些惊讶。
房德面上笑意更浓:“我房家,当官的已有不少,再多一点也没什么用处,现在这样就挺好。”
稍一思索,宋言便明白过来,心中暗骂了一声老狐狸。
回想自己了解的一切,无论是什么时候,房家都是宁国第一流的门阀世家,但同样永远也不是最冒尖儿的一个。
这便是在表忠心,表示即便将来宁和帝重新拿回全部权利,房家也不会成为下一个杨家。
有能力,能做事,又知进退,这自然是皇帝最喜欢的臣子,宁和帝那边,自然也不会少了对房家的恩赏,自己主动争取的和皇帝赏赐的,于皇帝那边意义自然不同。
“该争取,还是要争取一下的,过犹不及,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只要别染指不该染指的地方那就没什么问题。”
房德眼睛微微一眯,倒是没想到宋言居然这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愧是小狐狸。当真可惜,房家虽枝繁叶茂,可诸多子嗣中,却是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宋言的。
不过宋言的话,房德到底还是记在了心上。
所谓不该染指的地方,应该就是军权了。
这样闲聊着,宋言便到了房家。
先是回去看了一下步雨的情况。
纳赫托娅,紫玉和洛天衣都在这边,倒是不用担心无人照料。
因着之前的伤势实在是太重,到现在步雨都还未曾苏醒,不过面色看起来比之前多了一些红润,呼吸也更加平稳,上午短暂发烧也很快止住,宋言便给步雨喂了一点葡萄糖,也算是补充一点营养。
又仔细检查了一下步雨身上的伤口,他的技术还算不错,虽然以后肯定会留疤,但至少没有继续溃烂,只是有些微红肿,也不再继续渗血,想来以步雨的体质,应该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恢复如初。
随后,宋言换了一套常服,又和紫玉,洛天衣交代了一下,便乘坐马车前往杨家。
……
此时此刻,杨家后院。
一些人围在一起。
中书令杨和同,前礼部尚书杨国臣,户部侍郎杨景硕,杨再兴嫡长孙杨思琦,杨家的九品武者杨国礼,杨和同的嫡长孙杨瑞……
都是杨家颇有分量的存在。
除了杨和同之外,其他众人面上表情都不算好看,尤其是杨景硕……
这一次,户部算是遭了大殃。
一个户部侍郎,两个户部员外郎,一个户部郎中被诛族,抄家。
自古以来,户部都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贪墨成风,杨景硕身上自然也不干净,虽然他和鬼洞没什么联系,可是在宁和帝点名的时候也是忍不住胆战心惊,生怕一个不小心便出现自己的名字。
现如今阎王点卯虽已结束,可户部还是有不少人牵连进去,若是将他给供出来,怕是依旧难逃一死。
“三爷爷,我们为何要邀请宋言,这岂不是在向宋言妥协,平白让人看轻了杨家。”杨思琦终究是年少气盛,在谁也没开口的时候,忍不住出言,打破现场的沉默。
杨和同抬眸,瞥了一眼杨思琦,少年心性,他自然不会过多计较。
不如说,他甚至有意识在放纵杨思琦的骄横。
眼皮落下,手里端着茶杯,一手拿着盖子,轻轻将漂浮的茶叶拨到一旁,据说在茶道中这一手叫春风拂面……虽然他也搞不懂这和春风拂面有什么关系。
大抵就是崔家那边想出来的,一种高大上一些的,用来推广茶叶的手段。
“身为杨家人,格局要打开,眼光要长远,莫要在意一时得失。”杨和同缓缓说着。
杨思琦便用力抿了抿嘴巴:“三爷爷,这不是一时得失,国恩叔,国栋叔,国强叔……这可是七位叔叔要被罢官,被抄家,被斩首啊,难道我们当真要见死不救吗?”
杨思琦的声音中明显有些怒气。
杨家,入朝为官者数量不少。
地位最高的便是杨和同这个中书令。
杨国臣之前也是礼部尚书。
除此之外,杨和同这一脉便没有其他人在朝堂任职,杨和同其他儿子,多是外放到州府担任刺史,亦或是知州,甚至是县令。
杨家在朝堂上的其他官员,多出自杨和兴一脉,以及和杨和兴关系密切的,其他杨家七老的子嗣,就像杨国栋是五爷爷杨和顺的儿子,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