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见利忘义吕奉先,原来齐王也通袁! (第1/3页)
汉军道着大胜,三军皆传喜报,那夏侯公子在侧,催军师写下功勋,言道他四世三公,奉先岂是敌手?
收拢降兵战马,镇北将军又立下大功,都传他高升在望,与兄弟久别重逢。
汉军大帐之中,尽皆是庆功夜宴,夏侯惇与夏侯渊对视无言,唯夏侯霸喜笑颜开,上前为两位长辈敬酒,今日方得尽孝于前。
其开怀而饮,仰天而笑,谓众人曰:
“我们一家人,可真厉害!”
另一边,急行军中的曹操,这两天日夜烦愁,头疼的越发厉害。
先是收到关羽发来紧急军情,报之夏侯霸夜归来投,言说夏侯惇假意降袁,多年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事。
接着又是夏侯渊赶赴轘辕关,上书关羽抗命不遵,对盟友吕布见死不救,请求军法处置他的。
然后又是关羽说夏侯渊有通袁之嫌,早生降袁之志。
诸如此类,一封又一封,两边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吵的不可开交。
曹操看见这些书信,一开始是惊喜的,毕竟这些年来,没有人比他更关注夏侯惇在袁营之中的境遇情报。
结合那种种古怪的处境与细节,似乎他对袁营颇为消极怠工,因此曹操也不是没有对夏侯惇降袁之事,产生过怀疑。
只是木已成舟,纵使夏侯惇并非心甘情愿,目下他深陷袁营,也无有脱身之机。
何况一切也只是他的推测,一旦他猜测失误,到时候自己这边说什么夏侯惇是被迫的,
结果身处袁营的夏侯惇为了洗清嫌疑,证明他对袁术的真心,反手就发挥积极作用,主动来杀他几员大将,泄露些曹营情报,以作投名状。
那不仅贻笑大方,还给自家找不自在不是?
是以曹操尽管存有疑虑,多年来一直压在心间。
始终坐视夏侯惇在袁营消极怠工的行为,便是最好的结果,也免得徒增事端,给自家找不自在。
直至此时,他看着关羽、夏侯渊送来的书信越来越多,其中夏侯霸所说的那些夏侯惇在袁营之中,各种行为古怪之处,皆与自己此前的调查疑点,尽数符合。
如此一来,真叫他既惊又喜,喜得是夏侯惇可能没有背叛自己!
毕竟是自小长大的好兄弟,从起兵之初,就跟随自己,一路辅佐,不离不弃。
可以说曹操宁愿相信荀彧会背叛,都不愿相信夏侯惇的背叛。
由此也可见当初第一次听说夏侯惇降袁之事,对他的打击何等之大。
当下既有了疑点,又得了实证,更有夏侯霸这个夏侯渊的儿子,亲口作证,却又教他如何不心存期待?
【若是元让回来,凭借他袁营镇北将军的身份,配合自己故意设计,里应外合。
此番袁术纵有八十三万大军,亦为操所败,犹为可尽知也!】
至于说夏侯霸会欺骗自己?
不说夏侯霸所言,都和曹营这些年调查到的夏侯惇情报相符合。
便是自己手中,还捏着他的父亲夏侯渊之性命!
贼子,若敢欺瞒,他就不怕他的父亲夏侯渊因此而死无葬身之地,由此而背上一世不孝之名?
要知道,大汉以孝治天下,已历四百载,早已深入人心。
便是吕布为朝廷大义,杀了董卓这么一个义父,都被天下人指着鼻子骂。
他夏侯霸,若是为袁术这一叛贼,而害的他父亲被牵连身死,则九州虽大,安有他容身之地?
念及至此,曹操不由嘴角噙笑,只要有夏侯渊在手
等等!夏侯渊!
想到夏侯渊已经被派去轘辕关,曹操忽得倒吸一口凉气,隐隐感觉有些不妙。
再将这一封封书信往下看,待又反复看了几遍,见夏侯霸言说要轘辕关守军配合,出城营救吕布,两面夹击袁军后。
曹操紧咬着牙,额头冷汗都下来了。
不对!不对!!!
一定有哪里不对。
巧!这一切都太巧了!
虽然是自己决定派夏侯渊奔赴轘辕关,按理来说,在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没人能知道,也就不可能被算计。
可问题就是太巧了。
自己刚把夏侯渊派出去,要他和关羽一块,出城作战,配合吕布两面夹击袁军,以断袁术一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