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民以食为天,推广小麦的必要性 (第2/3页)
,果然不出他所料,宫中的确有这些吃食的处理办法,确切来说,这三种面食发酵方法都来自于《齐民要术》,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殿下可是想大规模种植小麦?”
    太子家令赵弘智听了半天,大概猜出了一些李承乾的想法,试探着询问。
    “嗯。”
    微微颌首,李承乾环视周遭田亩,意味深长道:“南方多种水稻,亩产至少在两石半左右。”
    “研磨之后,大抵一亩地能得米约1石2斗5升。”
    “按照一家五口人一天吃三顿饭,一年所需约为17石。”
    “这就是说,水稻种植只需要14亩地就足够满足一家五口人的需求。”
    “可黍、稷呢?连水稻一半的产量都不够。”
    “孤听说南方种植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早稻在春季播种,晚稻则在夏季播种,一年可以采收两次。”
    “岭南、日南、儋州等地更是可以一年种植三季,产量更为惊人。”
    “稻壳用以喂养鸡鸭牛羊,甚至饥肠辘辘时,未必不能给人吃。”
    “小麦的产量或许比不上水稻,但普遍都可以达到亩产1.7石,甚至更多。”
    “且麦麸同样可以用于饲养家畜,必要时未尝不能作为救命的干粮。”
    “试想一下,以小麦取代黍、稷,我大唐的北方可以增进多少粮食产量,养活多少百姓?”
    咯噔!
    话音落下。
    在场的官吏心中不免有些触动,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命根子。
    就像太子殿下李承乾所说,哪怕一亩地能够多产那么几斗,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无异于天大的福音。
    “殿下。”
    “可...”
    太子家令赵弘智欲言又止。
    “我明白你的顾虑。”
    没等他说完,李承乾打断道:“百姓不愿意种小麦,无非是两个原因。”
    “第一,小麦是秋种夏收,一整个春天几乎都被浪费了。”
    “第二,民间不似宫中,有精良器皿可以去除麦壳,研磨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