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被押去鉴宝 (第2/3页)
、姜鹏和我的拉到了一条战线上了。两个专家也只好悻悻地坐下,不得不竭尽所能了。
“好了!那咱们就正式进入正题。”
说完,曲威伸手就要拉开桌子上的白布。一边的罗骆忙不迭地迅速起身,先一步把布拉开了。
果然,白布下面盖着的正是一鼎二簋,三件青绿色的铜器。高矮差不多,都是在三十公分上下,两只簋的直径有四十多公分,那只鼎有三十公分的样子。
我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么大体量的青铜器。
提到青铜器,鉴古界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河南、陕西、安徽、河北、湖北,这些文物大省,在东北地区青铜器几乎连影子都见不到。偶尔出现几枚战汉时期的货币那都挺稀罕,一下子出了三件大个儿的青铜器,稍有点儿鉴古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是做梦都编不出的胡扯故事。
“不久前,我们抓到了一个酒驾肇事逃逸的人。在侦办过程中,无意中在嫌犯的家里起获了这三件东西。”
曲威主要是对我说的,三件东西能出现在这里,那姜博全和姜鹏两个人早就上手看过了。
“姜馆长和姜鹏研究员共同鉴定了,但两位专家的结论有些不统一。”
看都没看曲威一眼,我只是敷衍地点了点头。因为我的两只眼睛正仔细地扫描着面前的三件青铜器。第一眼看上去感觉造型挺周正,线条也还规矩。
从型制和纹饰上很容易判断出,两只簋型制基本相同,应该是同一个墓葬出土的。是商代中早期的器物,周身布满乳钉,三只兽耳等距分布。
那只鼎为立耳,鼓腹下垂,柱足。近口沿处有一周夔凤纹,两两相对,腹饰勾连雷纹。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
以我的眼力和经验,从器型、纹饰上判断,东西符合商周时代特征。但鉴古不是一眼活,尤其是这种时代久远,经历过数千年水蚀土沁,本身包含巨量信息的青铜器,肯定不能单纯地以器型和纹饰来断定真伪。
“曲队!我能上手看看吗?”
“没问题。”
说完,曲威把面前的一副白手套递给了我。
我一边戴手套,心里一边暗笑:“不就看个铜器嘛!哪至于这么兴师动众的。”
其实,在鉴古行当里,除了鉴定书画、丝绸类器物需要戴手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