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雅学”和《魅影录》 (第2/3页)
。
看着玉牌,我忽然感觉这个鬼面符和《魅影录》首页上的一个符号有些相似。想到这儿马上警觉了起来,金德平身后的那朵带刺的玫瑰既然能神鬼不觉进我家,说不定就是为了那册《魅影录》去的。
想到这儿我不禁打了个激灵,暗自打定主意,待会金德平如果问我手里有没有《魅影录》,我就咬死了不知道,爷爷什么都没交给我。
于是,我摇摇头说道:“这种纹饰的玉牌我是第一次上手,确实不知道什么意思?”
“嗯……看来你爷爷是什么都没和你讲过啊!”
接下来,金德平为我讲述了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学派兴衰史,也揭开了我爷爷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物”这个名词的是《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文物”最早的文献记录。
到了北宋中期,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瓷器、书画、漆木器等,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人们就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按照中国人载录史实的习惯,制作文物、研究古物也是要有记录的。所以,历朝历代都对古董文物制作用途、工艺流程、艺术特征等,但都零散不全的文献记录,只是不同历朝历代编写的史书那样规范、统一、系统。
直到一个叫仲睿龄的隋朝地方官吏的出现。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的记录,但他非常喜欢收集研究上古的铜器、玉器、陶瓷器。因为查不到相关文献记载,就萌生了由自己开始详尽记录古物信息的构想。因古玩在古代也叫古雅,所以仲睿龄把自己的研究学派称为“雅学”,记录成册始创了《魅影录》。
“仲睿龄之所以把这册手记命名为《魅影录》,其意是古董本身魅力无穷,而其背后又会隐匿无限魅惑,很容易勾起人的贪、嗔、痴、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