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天生韩信 > 二百二十七章 河北初定(上)

二百二十七章 河北初定(上)

    二百二十七章 河北初定(上) (第2/3页)

城门,任由秦军入城。

    至于赵人的态度,韩信根本没有太多的奢望。事实也正是如此,秦军进入城中的那天,居民纷纷关门闭足不出,既没有激烈的反抗,也没有“翘首以待”的欢迎。

    赵人的冷淡也反应了他们对赵国命运的冷淡,毕竟如今的赵国早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曾经立抗虎狼秦国的赫赫赵国。始皇帝灭赵国后秦国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十八年,这一代的赵人大多都已经习惯了秦国的律法和官吏,倒也没有什么楚人那种骨子里对秦人的抵制。

    昔日战国数百年的征战,以秦赵之间的战事最为惨烈,常常举国为兵,相比较而言南方偏安的楚国受兵祸之苦就少了很多。但秦国统一后,反抗最激烈的无疑是楚人,这也是因为南人和北人的差异所造成的。

    北方的秦、燕、赵地处苦寒,靠近胡人之地,民风彪悍,国家的体制走的也是高度集权以军立国的路线,每遇战事皆是举国为兵,兵役劳役更是寻常之事。所以被秦国所灭后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对秦国体制的抵触也少了许多。

    而楚国则不同,楚人地方纵横五千里,以礼乐高度发达而闻名各国。国土的广袤再给楚国带来强盛的同时,也为楚人滋生了偏安之心,尚武精神逐渐丧失。同时地方豪族并起,导致君主大权旁落,也是楚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楚人崇尚自由,从文学中的宋玉、屈原的诗词便可见一斑,所以秦国的占领楚国后推行的耕战制度遭到了楚人激烈的反抗,这边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么一句谶语。

    这也让楚人成为了反秦的急先锋,而和秦人血海深仇的赵人却在整个乱世中却表现平平,几乎毫无作为,原因无外乎于此。说到底还是体制上和思想上的差异,赵人更容易接受秦人的统治并且习以为常。

    这也是韩信选择出兵河北而不是直接攻打楚国的原因之一,占领燕赵将其并入秦国,远远比灭楚要轻松上许多,事半功倍。

    韩信占据邯郸后,急令咸阳的公孙弘选调大批官吏前来河北重建郡县制。因为太原郡已经收复,秦地和赵地顿时连成了一片,往来虽然不便,但也不再十分困难。大批秦国的资源纷纷涌入赵国,高效的重新建立起了各种制度,将河北之地纳入了秦国。

    此时河北十五郡,已经光复了十三郡,燕地张耳正在稳定辽东辽西局势,唯有西南的河东、上党二郡仍由魏豹的魏国盘踞。秦国的国土不但扩大了一倍,也将二百六十多万赵人和燕人重新纳于置下,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兵员。此时秦国在地域和人口上已经超越了项羽的楚国,更是远远的将汉国甩在身后。

    韩信在赵国和燕国广征兵员,大量吸纳曾经在赵军和燕军中从军的青壮,以经验丰富的秦兵为军官,配以秦国运来的兵器甲胄,日夜操练以备不时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