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研习兵法 (第2/3页)
赵充国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面,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这些民族的兴衰变迁。
在研究匈奴风俗与社会组织时,赵充国发现《史记》中对匈奴的描述极为生动:“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这充分体现了匈奴作为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不禁想象,在那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匈奴人骑着骏马,赶着牛羊,追逐着水草丰美的地方迁徙,没有固定的城池和农田,一切都随着大自然的节奏而变化。他们自幼练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长大后皆成为精锐甲骑,兵强马壮。匈奴风俗崇尚力量,“贵壮健,贱老弱”,在婚姻方面实行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的收继婚制。赵充国读到这些内容,心中满是好奇与惊叹,同时也在思考,这些独特的风俗和制度,会如何影响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呢?
赵充国还关注到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从西周开始,匈奴(当时的猃狁、犬戎等)就与中原政权冲突不断。周幽王时,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占据泾渭之间,侵扰中原。到了秦汉时期,双方关系更为复杂。秦始皇派蒙恬率领十万大军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匈奴被迫北徙。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迅速强大起来,屡屡进犯中原。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却被困于白登,无奈之下,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以维持与匈奴的关系。赵充国读到这里,不禁眉头紧锁,心中感慨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匈奴对于保卫国家的重要性。
而在社会组织方面,匈奴有着一套极为复杂且独特的官制体系,深深吸引了赵充国的目光。在匈奴的权力架构里,单于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控着整个匈奴的军政大权,其下设置左右贤王,他们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且匈奴以左为尊,左贤王地位仅次于单于,常由单于继承人担任。左右谷蠡王地位紧随其后,与左右贤王并称 “四角”,权势颇高。此外,还有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重要官职,“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这些 “万骑长” 不仅手握重兵,更是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军事行动、行政管理以及物资调配。赵充国一边读,一边在纸上画出匈奴的官制架构图,试图将这些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
在这些高级官职之下,匈奴还设有千长、百长、什长等基层军职,负责管理和训练麾下的士兵,形成了严密的军事指挥体系。裨小王协助各王管理地方事务,相则辅助处理日常政务,都尉肩负军事戍卫与治安管理的重任,当户承担特定军事或行政任务,且渠同样在军事与行政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这一套完善的官制体系,不仅保证了匈奴军事力量的高效运作,还维持了游牧部落的日常秩序,构成了其独特的政治军事体系。赵充国读完这些,心中暗暗赞叹,一个小小的游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