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上邽崭露头角 (第1/3页)
公元前 122 年,上邽城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烈日高悬,那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似乎要将脚下的大地烤化。这一年,赵充国年满十五岁。在他的家乡上邽,一年一度的武会即将盛大开幕。这场武会可不一般,它既是年轻人尽情展现武艺的绝佳舞台,更是上邽选拔新兵的关键契机。随着武会日期一天天逼近,整个县城都沉浸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氛围之中。来自周边村落的人们,怀揣着满心的期待,如同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向县城的校场。
此次武会的选拔标准极为严苛。骑射项目里,选手必须在飞驰如电的马背上,于规定时间**中移动靶标。那靶标被精心划分成不同区域,命中不同区域得分截然不同,只有达到一定分数,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兵器比试环节,不仅要求选手展现出精湛绝伦的武艺,更注重考察他们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的应变能力和战术运用。评委们将从选手的攻击力度、防御技巧、动**调性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打分。
赵充国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的热血瞬间沸腾起来,他太渴望在这场武会上证明自己的实力了。从那以后,他训练得愈发刻苦。天还未亮,整个县城仍在沉睡之中,万籁俱寂,赵充国便已起身,脚步匆匆地来到训练场地。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坚毅硬朗的轮廓。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骑射,反复调整射箭的角度和力度,每一次拉弓,手臂上的肌肉都紧绷起来,仿佛要将全身的力量都凝聚在那一支箭上;他挥舞长矛,全神贯注地琢磨每一个招式的发力点和连贯性,那长矛在他手中呼呼生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不仅如此,赵充国心里清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出众的军事人才,仅仅依靠骑射和兵器技艺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求学,一头扎进军事工程与防御技术的钻研之中。一日,他满怀敬意地来到城中一位老工匠家中。
“老人家,听闻您曾参与修筑边疆的防御工事,能否给我讲讲其中的门道?” 赵充国恭恭敬敬地问道,眼神中满是期待。
老工匠捋了捋胡须,目光中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缓缓说道:“修筑防御工事,选址最为关键。要选在地势险要之处,既能居高临下,将敌军动向尽收眼底,又便于防守反击。而且城墙的厚度、高度,护城河的深度、宽度,都有严格的讲究。城墙厚了,能抵御敌军的攻城器械;高了,敌人难以攀爬。护城河深且宽,敌军的骑兵就难以快速接近城墙。这些都得根据地形和敌军的特点来定。”
赵充国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还不时提出问题:“那如果遇到地势平坦的地方,该怎么修筑防御工事呢?” 老工匠耐心解答:“那就得依靠壕沟和鹿角等障碍物了,在城外挖出多条壕沟,埋下尖锐的鹿角,延缓敌军的进攻速度。” 此后,赵充国常常前往工地,仔细观察工匠们修筑城墙,学习如何夯实地基、堆砌砖石,每一个步骤他都看得认真,记在心里。
在情报搜集与分析方面,赵充国同样下足了功夫。他找到一位曾经当过斥候的老兵,虚心求教:“大叔,怎样才能搜集到准确的情报?”
老兵喝了口酒,润了润喉咙,打开了话匣子:“做斥候,首先要学会隐藏自己,不能被敌人发现。得像影子一样,悄无声息地靠近敌军。还要善于观察,从敌军的营帐布局、炊烟多少,判断他们的兵力和动向。如果敌军营帐整齐,炊烟稳定,说明他们粮草充足,军心稳定;要是营帐杂乱,炊烟稀少,可能就缺粮了。而且,情报不能偏听偏信,得多方验证。有时候敌人会故意放出假消息,就等着咱们上钩呢。”
赵充国牢记老兵的话,经常与伙伴们模拟侦察任务,在山林间穿梭,观察 “敌军” 的一举一动,锻炼自己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
母亲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心疼得眼眶泛红,多次劝他:“充儿,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歇一歇吧,别累坏了身子。”
赵充国总是微笑着安慰母亲,笑容里满是坚定:“娘,我没事。这次武会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将来保卫国家,让您过上好日子。到时候,我会带着荣耀回来,让您为我骄傲。”
终于,武会的日子来临。校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的人群仿佛一片黑色的海洋。围观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呐喊声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此起彼伏,一波接着一波。赵充国身着一身朴素却干练的劲装,衣角随风轻轻飘动,牵着自己心爱的骏马,步伐坚定、自信满满地走进校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坚定不移的决心,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势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